在宜兴的湖㳇山里,住着一位名叫老杨的汉子,他那一口叽里咕噜的“蛮话”,像加密的语言,山芋成了“混子”,吃饭叫“呷美”,有人猜测这是温州话,或许是先辈迁徙时带来的古老印记。遥想当年,族人先祖为避战乱或谋生计,拖家带口扎根这江南深山,在人迹罕至处刀耕火种。从第一缕炊烟升起,到房屋错落、人声鼎沸,一个村庄就此诞生,繁衍出独属于这片山水的烟火气。
老杨生得魁梧,一米八的大个儿往那儿一站,二百来斤的身板壮得像座小山,浑身透着使不完的劲儿,那结实的胸膛,就好像铁榔头敲上去都得震三震。山里人的豪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热情似火,不管是谁,只要踏入这片山林,都会被他的真诚与活力深深吸引。哪家要搬重物,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上;邻里间有纠纷,他声若洪钟,三言两语就能劝和,在村里的威望,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初拂,老杨瞅准时机,大手一挥,带领村民们一头扎进荒山,开辟出一片片茶园。没日没夜地忙碌后,茶厂终于有模有样地建了起来。这山地得天独厚,晨沐朝阳,暮浴余晖,产出的茶叶芽叶肥壮,香气四溢,品质出奇地好,一上市便声名远扬,订单供不应求。那时的老杨既是茶厂厂长,又兼任民兵营长,虽后一职务无分文报酬,可他干得比谁都起劲,一心扑在村子发展上。
随着茶厂蒸蒸日上,老杨的脚步并未停歇,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山地,搞起了花木场。山里的土地肥沃得很,仿佛藏着无尽的宝藏,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能收获似锦繁花。老杨带着村民们精心耕耘,果不其然,花木场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山里人看在眼里,对他竖起大拇指,直夸能干,老杨却挠挠头,嘿嘿一笑,自嘲只是“搞挖屎”,说白了就是捣腾,但如果用现在的时髦词,那叫开拓创新。领导认可他的干劲,村民钦佩他的魄力,选他当了村长。这村子可不简单,四五个自然村抱团,方圆几十里,搁在过去,大小也算个寨主管辖之地。
没几年,旅游浪潮席卷而来,老杨的心思又活络起来。村里的玉女潭,恰似一颗蒙尘的明珠,别看只是山顶一泓碧水,历史底蕴却深厚得很。自唐大历年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此建别墅起,就引得独孤及、权德舆、陆希声等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留下诸多赞誉诗篇,或隐居于此修身养性。明嘉靖年间,进士史际更是斥巨资购地重建,打造出“玉阳山房”等精妙景观,文徵明在《玉潭仙居记》中详述其盛景:“其中台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百有一,林壑岩窦可名者二十有三”。
老杨满心热忱,拉着我实地考察,一路走下来,只见残垣断壁在杂草中半掩,当年辉煌只剩模糊轮廓,勒石字迹被杂树乱草遮得严严实实。我面露难色,这开发难度不小,资金从哪儿来?老杨却虎目圆睁,攥紧拳头,那股子不服输的蛮劲上来了:“怕啥,这可是老天爷赏的饭碗,不能就这么磁了。”
老杨骨子里就有股倔强劲儿,一旦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他挖空心思,四处奔走,找文化人讨主意,拉一切能拉的关系,如同沙里淘金。皇天不负有心人,恰逢电视剧《三国演义》四处选景,老杨通过央视外景基地牵线搭桥,导演带着团队一来,眼睛顿时放光:这可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取景地!一拍即合,下令开工。
好运挡都挡不住。外景基地赶拍片期,材料火速进场,不出一个月,场景搭建完毕。唐国强、鲍国安等一众明星闪亮登场,昔日宁静的山村瞬间沸腾。老杨还有高招,拍完片后,留下外景基地,开园初期免费参观,吸引游人如织。等到节假日高峰,适度收票,收入水到渠成。老杨精打细算,把门票收入投到其他景点进行修复,年复一年,沉寂的莲子山重焕生机,玉女潭成了网红打卡地。
有一回,我打趣老杨:“你这一路升级,从场长、营长到村长,如今可是‘团(潭)’长啦,威风得很!”老杨仰头大笑,笑声在山间回荡:“哪能少得了你们文化人出谋划策,我一个山里大老粗没点墨水可玩不转。”说归说,他还真下了决心,报名函授大学,挑灯夜读。
老杨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可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拉响警报,医生最终的诊断让村民们心疼不已,大家都瞒着他,只盼他能多享些好日子。
如今,我依旧时常踱步于玉女潭边,望着那熟悉的山水草木,往昔与老杨携手奋进的画面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老杨,他不只是一个山里男人,更是这片土地变迁的推动者、守护者。在时代的浪潮里,他以山一般的坚毅、水一样的灵动,为古老的山村注入生机,改写了一方天地的命运轨迹。他用行动诠释了,即便是深处大山,只要怀揣梦想、敢想敢干,再贫瘠的土壤也能绽放希望之花;只要坚守初心、善用智慧,传统文化的光芒便能穿过岁月尘埃,重新照亮世人眼眸。山风轻拂,似传来老杨那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