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访旧书,穿越岁月的书香
2024-12-12 08:44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于锋  
1

每一本新书,当它从书店中被买走,它就成为了旧书。和新书相比,旧书有着难以比拟的魅力。它不但记录着知识和智慧,更承载着岁月和过往。

对于拥有厚重历史的城市来说,旧书店更是记录城市温情、展现城市文脉的重要窗口。比如,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以书为媒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江苏也是如此,南京、苏州、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旧书业源远流长。一本本旧书在流转中延续着江南的阅读传统,氤氲着沁人书香。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旧书业的历史悠远绵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南京的书香》中介绍,明清时期,南京的三山街书肆街和夫子庙书摊区是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图书集散地,也是数百年间藏书家们喜爱的淘书之地。20世纪前期,夫子庙的旧书摊远近闻名。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汪辟疆在日记中写道,上世纪40年代,南京旧书市场上“旧籍益稀,售直遂巨”,因为战乱影响,十年前容易得到的版本,当时则被藏家以“奇货”视之。

年过七旬的南京著名作家、藏书家薛冰见证了近几十年来南京旧书业的风雨沧桑。在他的印象中,南京旧书市场的重新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从1985年起,新书价格开始上涨,由于各种因素进入旧货市场的新版旧书也渐渐多起来。

“那时候的旧书摊子在全城各处都能看见,除了堂子街旧货市场,鼓楼广场、汉中门广场、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明故宫午朝门、夫子庙瞻园路等地都有人摆摊卖旧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冷落下去。”薛冰说。

上世纪90年代,南京的旧书市场固定在工人文化宫和军人俱乐部内,无数爱书人在下班后前来淘书。1993年之后,有关部门将旧书市场固定在朝天宫南“万仞宫墙”和内秦淮河之间的夹道上,形成了朝天宫旧书市场。

薛冰回忆,每到双休日,只要不下雨,摆在朝天宫路边的旧书摊子令人目不暇接,最大的摊位竟长达数十米,摆出的图书有数千册之多。除了新版旧书、外文图籍、民国旧版书和线装古籍外,还有不少稿本、抄本、明版本和清代精刻本露面。

如今,古城南京的旧书店,主要集中在南大鼓楼校区和朝天宫仓巷一带,旧书店老板们也在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让旧书更有“新意”。在南大鼓楼校区旁的学人书店,老板阚炜除了陈列旧书外,还引入记录旧时光的老家具、留声机、电影海报,为购书者提供各种藏书票、铜版画、明信片等,将旧书店打造成充满阅读品位的“文化空间”。

在江苏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旧书业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苏州著名藏书家、作家王稼句说,唐代时苏州就有卖书的坊肆。元末苏州天心桥南的“刘氏梅溪书院”,是苏州历史上有名实可考的最早书店。新中国成立前,苏州的旧书店集中在观前街、护龙街等地,有数十家之多。苏州河流纵横,舟楫往来,有书商一边行船,一边经营,算是当时苏州旧书业的一道风景。

对于书友来说,来到苏州淘书是愉快的经历。著名藏书家、文学家阿英在《苏州书市》中回忆,他常常从上海到苏州访书,先在阊门外住好旅店,便“雇车进城,至察院场。于是,始文学山房,依次而松石斋、存古斋、来青阁、适存庐、觉民书店、艺芸阁、宝古斋、灵芬阁、集成、勤益、琳琅阁、振古斋、欣赏斋,一路访书,直达饮马桥”“晚饭后。略略闲走,即回旅店。灯下翻阅所得,其佳者一气读之,读尽则酣然入梦”。

今年99岁的古籍版本学家江澄波依然经营着祖父江杏溪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创办的文学山房书店,这家百年旧书店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钮家巷。江杏溪谙熟版本之学,不但经营旧籍,还用木活字排印《江氏聚珍版丛书》,吸引了张元济、傅增湘、朱希祖、顾颉刚、郑振铎、阿英、谢国桢等来访书。如今的“文学山房”保留着当年模样,各种古旧书排列得整整齐齐,线装古籍中夹有签条,上面写着书名、编号等信息,方便找书人翻检。年届百岁的江澄波老人常常来到店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们畅聊书林轶闻。

如今,当你来到苏州,除了“文学山房”外,还能在苏州古旧书店、十方书屋、简素山房等旧书店寻访旧书。苏州文史学者倪浩文说,苏州的旧书从业者们纷纷在线上开拓售卖旧书的空间,除了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店外,很多人通过微信群、抖音直播卖书,让旧书通过更多元的渠道流通。

扬州的旧书店也久负盛名。20世纪前期,由于战乱影响,很多秘藏于名园大宅里的珍本旧籍流落到市面上,扬州民间的旧书摊应运而生。扬州著名作家韦明铧介绍,上世纪30年代,扬州的旧书店有商务、梅枝、文海楼、陈恒和、文富堂、聚盛堂、同文余记、会文堂等十余家,有一半坐落在繁华的教场,吸引许多学者来淘书觅宝。

标签:
责编: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