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星期天,我回了一趟乡下,看望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中午吃饭,与母亲聊到了晒谷场,想起了那些年挑把、脱粒、扬场、晒谷等一股脑儿的点滴往事。
过去秋收秋种都是人工,肩挑手提,晒谷场上,这家拉把,那家脱粒,人来人往,好似一幅幸福的收获图。如今,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机械化一条龙收种,再也看不到那个秋收的场景。
中午暖洋洋的,我一个人来到了村北的晒谷场。“春不借秧池,秋不借场”,这是老农们常说的话,说的是晒谷场在农耕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母亲当年也是晒谷场上的好把式,扬场更是不在话下,硬是把男人的活做得呱呱叫,我的农活都是跟母亲学的。
我们原先的一片晒谷场,临近大河边。那时收稻收麦,都是肩挑船运,在河边方便往来运输。每年夏秋两季,家家户户不是在田头,就是在场头。夏季脱粒麦子是最累人的活,收割好的麦子运到晒谷场上,还要请人换工,至少要五六个人。大家围着“铁壳子”脱粒机,站机头喂把的、机尾划草的、拉草堆草的……一套流水作业,忙得你汗珠子一甩八瓣。
俗话说,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稻麦脱粒下来,就是扬场了,这可是个力气活。扬场要有好风,风向正常,风力能有六级也可以了。扬场也讲究技巧,身子不能乱动,左手抓住板锨中端,右手抓住板锨末端的把子,板锨左角迎风上,一板锨一板锨地朝一个方向均衡用力,正常一个小时能扬两千斤左右。
村里有个老大队会计,扬场很慢,一板锨上去,非要等到“麦壳子”“稻枯叶”飘落到地下,才扬下一板锨,千把两千斤粮食,他能扬一天,遇到风力不好的天气,能扬两三天是正常不过的事了。
晒场翻场,就怕“起天色”,突然来一场暴风骤雨。我们村里有个叫加林的,家里排行老二,就是下雨抢场时,得了个诨名“二乱子”。据说有一天中午,突然起风了,天色黑压压的一片,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他在家睡午觉,听到左邻右舍一阵阵抢场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顺手拿起大桌子上的碗罩子,以为是凉帽的,直往晒谷场奔。同去抢场的人看到了,问他拿碗罩子干嘛,他说是凉帽。后来,就有了“二乱子”的外号。
如今收稻收麦都是收割机,直接烘干入藏,根本用不着打场脱粒了。原先的晒谷场复耕了,成了农田,如果不是曾经种过地的老农,不仔细找,恐怕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