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海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带着敬仰之情,来到这座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名山”,穿越时空隧道,感受红色印记。
云石山,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西南19公里。1934年10月10日,毛泽东和张闻天(洛甫)一起,随编为中央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的中央机关,从云石山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故云石山有着“长征第一山”的美誉。
云石山高不过50米,山中奇石嶙峋,色如云雾,云石山之名即来源于此;寺非大寺,然而,山上古寺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在那峥嵘岁月里,山上的一石一木记录了革命进程中艰难选择的悲壮,记录了毛泽东关心中国革命前途与命运的焦灼,记录了毛泽东与张闻天“深交定乾坤”的革命情谊,记录了毛泽东、贺子珍与骨肉分离的悲怆故事;记录了当年“红都”人民群众“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历史选择了云石山。1934年7月,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被敌人发现了。为安全起见,中央领导机关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并分散在就近的各个村庄,时任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搬迁至山上的云山古寺里。
漫步在张闻天简朴的卧室兼办公室里,拨开时光叶瓣的覆盖,犹记得,早年投身革命的张闻天,化名洛甫,是中共历史上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
云山古寺古樟树下一尊毛泽东同张闻天促膝谈心的铜像,艺术地再现了当年两人互敞心扉、分析战情、坦诚交谈的历史情景。定睛看,毛泽东手里夹着一支香烟,精辟地分析反五次“围剿”中,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坐在石凳上的张闻天凝神谛听,沉沉思索。
此时,天下起了雨。雨水滴答、滴答,滴进心田,滴进了历史的深处。广昌保卫战失败后,张闻天和毛泽东从相交到相知,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这里,张闻天显露了他一生中最为可贵的品质,他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通过与毛泽东的交流沟通,张闻天看到了革命战争受挫的根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革命路线与战争思想,这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关键的作用。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1935年1月17日,当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降下帷幕时,热烈的掌声,在会场久久回荡,彰显了党中央和红军绝大部分领导人“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坚定决心。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的《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转折后的欢欣鼓舞。
伫立在杨尚昆同志为云石山题写的“长征第一山”五个遒劲大字前,周恩来同志的精辟之言久萦于耳:“遵义会议毛泽东取得领导地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这个道理。”同行的一位党史专家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胜利的起点。
从此,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和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淬炼成钢,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辉煌中传承信仰,在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奋斗中续写奇迹,成就了在中华民族站起来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丰功伟业。
离开云石山时,我心怀敬慕在留言簿上写道: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是在云石山召开的。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来看,没有云石山毛泽东、张闻天的沟通和联合,就不可能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坚实基础的遵义会议,这可以算得上云石山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