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5日宿迁讯 淮海戏的悠扬唱腔在广场上空缭绕飘荡,绳编传承人指尖翻飞引来过路人阵阵惊叹,传统美食的香气诱得孩子们踮脚张望……近日,在沭阳县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广场上,搭载着“周末非遗集市”,“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如约而至。活动现场,歌声、掌声、叫卖声、欢笑声交相汇融,让花木之乡的沭阳在初冬时节焕发出一种别样生机。
这场“文艺专场演出+周末非遗集市”的创新实践,正是沭阳深耕“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以“群众点单、政府派单、团队接单”机制,持续践行文艺惠民,让文艺沉下去、非遗活起来、特产走出去的生动缩影。
作为“中国淮海戏之乡”,沭阳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淮海戏、苏北琴书等8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25名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启动以来,沭阳打破传统送文化模式,建立精准对接机制,让文艺服务真正贴合群众需求。
“快看,这出戏是我点的,我老早就想听了!”伴随舞台上淮海戏《拾稖头》的唱腔响起,台下年逾八旬的张老太,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表演,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会心的欢笑声。她说的“点戏”,正是“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的沭阳“群众点单”服务。
同样,已提前按自己“口味”点单——微宣讲《烈火红心“马厂造”》的市民沈欣,特意带孩子早早来到现场。在她看来,专场演出的节目很丰富,不仅有淮海戏能让老戏迷过足瘾,也有微宣讲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人家乡事,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在临近舞台的非遗集市上,剪纸传承人手持剪刀,几分钟就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图景,吸引了不少孩子跟着学起基础技法;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顷刻间勾勒出飞禽走兽,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传统糕点制作摊位飘来阵阵甜香,老师傅现场演示古法工艺,引得市民争相购买……
“这不仅仅是看表演、买东西,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润。”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李佳说。通过参加活动,孩子学习了剪纸,了解了糖画的来历,这种体验比书本上生动多了,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艺惠民既要“送得去”,更要“留得住”。沭阳深谙此道,在持续开展年均1500余场文艺演出、惠及80余万人次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周末非遗集市”,将淮海戏、民间曲艺等表演类非遗与剪纸、绳编、版画、盆景、雕刻等二十余种传统技艺集中展示,让市民既能欣赏精湛技艺,又能参与互动体验,更能把“沭阳味道”“沭阳手艺”带回家。
“我们把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满足现代需求。”活动现场,来自西圩乡的逆境优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敬娣正通过直播向大家介绍产品的制作工艺。带着酱渍辣椒、酱渍蒜等非遗美食,她已连续参加多次这样的活动。每场销售额都数千元,有的群众还现场加了微信,准备到企业批量订购。
当夜幕降临时,文艺演出在悠扬的旋律中缓缓落幕,非遗集市依旧人头攒动。孩子们举着剪纸、糖人等追逐嬉戏,年轻人则在非遗摊位前打卡留念,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看戏心得……文化味与美食香交织,夹杂着阵阵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文化惠民、烟火旺盛、城乡共荣的美好画卷。
“沭阳的文化惠民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文化纽带拉近党群距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静波说。如今在沭阳,“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已成为文化惠民的金字招牌,周末非遗集市则让这朵“茉莉”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既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见证着沭阳以文化为桥,激活城乡烟火气、铺就共富路的生动图景。(文/叶春艳 张思寒 图/丁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