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0日宿迁讯 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期,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蓝色梦想实践团,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师范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探访教育文化场所,溯源民族育人根脉。实践团创新打造“沉浸式教育课堂”,依托朱自清纪念馆等,组织各族青年学生参观馆内展品。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分享家乡的教育传统与先贤故事,将朱自清先生“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与各民族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相结合,转化为坚定教育理想的生动教材。在上海市和南京市陶行知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陶行知先生当年的办公复原场景。通过实物、手稿与档案的相互印证,深刻体悟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现场感悟内化为投身教育的坚定信念。青年学生通过重温教育家名言、观摩老式教具等环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智慧,在跨民族交流中深化对“各民族文化同源共生”的认知,将教育场馆转化为砥砺初心、涵养师魂、凝聚民族情感的生动课堂。
对话一线教育名师,共研民族教育良方。实践团以“一节好课一辈子”形式开展沉浸式研学,先后访问了20余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他们展开交流。名师们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历,分享在多民族学生班级中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分层教学的经验,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适应、文化融入等问题给出实用建议。实践团还以“明日之师拜访昨日之师”为主题,先后到多所中学拜访特级教师,向各族成员重点请教新课改背景下多民族融合班级的教学设计方法。特级教师们从思维能力培养、错题分析、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等角度细致讲解,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前沿教学经验,为未来服务民族地区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共同成长夯实实践基础。
投身教育实践岗位,锤炼师范核心素养。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江苏省内多地教育一线,投身多元化兼职实习岗位。通过亲身参与教学辅导、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具体工作,成员们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学生沟通与组织协调等关键师范技能,对教师职业内涵理解更为深刻。在教学辅导中,大家耐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攻克学业难点,主动分享不同民族的文化故事,让课堂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谊的平台;在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中,积极设计“民族文化小课堂”“民族团结小游戏”等特色环节,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在南通、连云港、宿迁等市,实践团成员们积极融入当地社区暑期托管服务,承担起课程辅导、兴趣拓展与日常看护等职责。这些扎根基层的实践经历,不仅有效磨砺了成员们的教学实操能力,更强化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教育情怀。同时,让“各民族少年手拉手,同心向党共成长”的育人理念深植于心。
下一步,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以此次实践成果为基础,持续在学习与实践中深耕细作,推动各族学子在教育报国、民族团结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戴婷 杜家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