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归仁:指尖非遗 校园传韵
2025-11-19 16:42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11月19日宿迁讯 走进归仁中心小学的社团活动教室,总能看到一幅专注的景象:孩子们伏案凝神,手中纤细的金丝在画稿上慢慢勾勒,五彩的釉料在指尖缓缓铺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张张稚嫩却认真的脸上,也照亮了桌上渐渐成形的掐丝珐琅作品——这是归仁中心小学专为传承非遗开设的掐丝珐琅社团课,让“燕京八绝”的千年魅力,在校园里焕发新生。

掐丝珐琅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金丝为骨、釉彩为魂,凝聚着华夏数百年的匠心智慧。归仁中心小学开设这门社团课,初衷便是打破非遗与校园的距离,让孩子们能亲手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起初,课程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没有适配小学生的教学方案,老师便从零开始钻研,将复杂的传统技艺拆解成“设计起稿、掐丝塑形、点蓝赋彩、固色成器”四个安全简化的步骤;场地有限,师生便一起动手整理,把小小的教室角落改造成“珐琅工坊”,几张课桌拼一起,便是孩子们探索非遗的天地;材料选择更是反复试验,最终挑选出柔软易操作的金属丝和安全无毒的釉彩,确保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技艺。

社团课上,每一步都藏着成长的印记。设计起稿时,孩子们握着画笔,把对自然的观察、对家乡的热爱融入画稿:有的画泗洪的荷塘鱼趣,有的绘敦煌的飞天纹样,稚嫩的线条里满是创意;掐丝塑形是最磨耐心的环节,纤细的金属丝在手中总有些“不听话”,时而弯折错位,时而粘胶不牢,有孩子指尖被扎到,揉了揉又继续尝试,“老师,我再试一次”成了课堂上最常听见的话。正是在一次次调整中,孩子们渐渐懂得了“一丝不苟”的意义,当金丝终于立起,勾勒出完整的图案时,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格外耀眼。

点蓝赋彩环节,则是一场色彩与审美的碰撞。老师会先讲解色彩搭配的小知识,再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有孩子一开始把釉料填出了边界,皱着眉头向老师求助,老师却笑着鼓励:“没关系,试着用相近的颜色覆盖调整,也许会有新惊喜。”孩子们听后重拾信心,在一次次调试中,不仅学会了控制釉料干湿、搭配过渡色彩,更懂得了接纳不完美。当最后一步固色完成,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珐琅作品,孩子们脸上满是自豪,有的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有的兴奋地和同学分享创作心得。

对归仁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门社团课从不是简单的“手艺教学”,而是一场浸润着文化与成长的修行。当指尖与金丝、釉彩对话时,课堂的喧闹渐渐远去,专注的种子在心底扎根;当面对弯折的铜丝、溢出的釉料时,从“我不行”到“再试试”的转变,让韧性悄悄生长。更难得的是,在描摹敦煌纹样、勾勒家乡荷影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读懂了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原来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中华智慧。

如今,这门社团课不仅成了校园里的“人气课”,更成了非遗传承的“童心桥梁”,让千年珐琅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与心中,延续着新的生命力。(吴昊)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