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种”精神,绘就发展画卷⑰宿迁宿豫:奋斗作笔,大地为卷——旱改水让田畴焕新颜
2025-11-12 16:51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11月12日宿迁讯 宿迁“旱改水”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的奋斗史。它让“洪水走廊”的贫瘠荒原化作“鱼米之乡”的沃野良田,让一方土地重现生机,也孕育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既是宿迁人民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真实写照,也是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脊梁。

20世纪50年代,宿迁仍深陷历史遗留的水患与贫困泥淖。自南宋黄河夺泗入淮以来,宿迁饱受洪灾困扰,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歉收频仍。新中国成立后,宿迁人民在党领导下投身治水兴农的伟大实践。随着“导沂整沭”等区域性水利工程的实施,洪水之患得以缓解,但“旱地无粮”的困局依旧存在。面对这片亟待唤醒的土地,宿迁县委和广大干部群众以敢为人先的决心,毅然选择“旱改水”——让干涸的土地重新流淌希望的水脉。

“旱改水”的征程,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的考验。为引骆马湖水源,五万移民舍家为公,让出库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以双手挖渠筑坝,织就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盐碱地的治理难度极大,农技人员携带土样奔走各地实验,“以稻洗碱”“深翻保墒”的法子由无数次失败中摸索而出。正是凭借“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宿迁人民硬是让寸草不生的旱田翻滚起金色稻浪,把“十年九灾”的苦地变成了“鱼米飘香”的良田。

宿迁“旱改水”的征程中,团结奋进的力量在水利建设与抗洪抢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58年高标准河网化工程启动时,短短一个冬天,30万劳力齐上阵,完成土方工程3000万方;1974年特大洪灾中,这种团结更显坚韧。皂河大堤出现150米塌方时,黄墩公社500名民工连夜砍伐树筑堤,背坡打桩300根、装草包3万只;闫集公社袁甸大队大堤裂缝,群众抱来200多床棉被堵塞;当时的县委书记郭玉珍与干群一起扛草包、堵决口,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洪水最汹涌就奔赴哪里,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哪里。

“旱改水”的壮举,也是一场奉献与团结的伟大实践。骆马湖建库蓄水之初,成千上万群众主动搬迁,舍弃家业、背井离乡,只为一库清水惠泽后世。戴场、朱圩等地的党员群众带头搬家,不留一丝犹豫。有人丢下全部家当,有人连夜动员邻里,仅两天时间,四百多户完成搬迁。他们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宿迁的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份团结奋进的力量,成为宿迁精神的原点。

更难能可贵的是,宿迁“旱改水”始终贯穿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定力。历经自然灾害、政策波动、资金匮乏等重重考验,历届县委始终坚定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未偏离初衷。几十年接续奋斗,宿迁终以顽强毅力将“旱改水”蓝图变成现实,将贫瘠之地变为江南沃土。

今天的宿迁宿豫区,已将这份精神深植于发展脉络。区委、区政府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昂扬斗志,加快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展现宿豫担当、贡献宿豫力量。

在发展路径上,聚力打造“三区三高地”。建强电商名城核心区,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高地;建好青春新城产融区,打造“三网融合”发展示范高地;建美水润之城样板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高地。从生态治理到城市建设,从产业转型到乡村振兴,宿豫人以同样的信念和韧劲,继续书写新的“旱改水”传奇。那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执着,那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早已化为宿豫人前行的不竭动力。

这是一种穿越时光的精神接力。从翻泥筑坝到筑梦未来,从稻浪滚滚到高楼林立,“旱改水”的伟力仍在续写新的传奇,激励着宿豫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上,以更强的担当、更靠前的姿态,成为宿迁“十五五”期间最强增长极。(高原 钱进)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