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种”精神,绘就发展画卷⑬宿豫:从赤地千里到水润之城沧桑巨变
2025-11-03 16:3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宿迁讯 曾经,宿迁市宿豫区这片被称作“洪水走廊”的土地,旱时赤地千里,涝时一片汪洋,种粮难有收成。如今,花香袭人、千里沃土,稻花香里说丰年!这里为何发生沧桑巨变?

金秋十月,走进宿豫城区,绿意扑面、花香袭人;骑行在牡丹江河畔,水光潋滟、柳影婆娑;漫步在社区小径,垃圾分类点干净整洁,绿色生活蔚然成风。一城水韵,一幅画卷,宿豫正以水为魂、以绿为底,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

宿豫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把建设“水润之城样板区、绿色宜居幸福高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统筹推进治水兴水、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民生提升等重点工程,让群众在现代化城市中尽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曾经,为让旱地变稻田,先辈们先是啃下水源硬骨头——为引骆马湖水源,5万移民背井离乡让出库区。建设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靠人力挖渠、土法筑坝,硬生生铺就纵横交错的灌溉网,让死水变成活水。

从“治水难题”到“水清岸绿”,宿豫用十余年努力书写了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蝶变。

六塘河,曾经杂草丛生、淤泥遍布,如今水清岸绿、景色宜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漫步的好去处。摄影爱好者曹先生感慨地说:“这些年六塘河变化太大了,水清岸绿,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六塘河的重生,是宿豫治水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宿豫区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系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累计投资419.08万元实施六塘河绿廊建设工程,清理岸坡耕种6万多平方米,补植各类苗木4.21万株,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六塘河宿豫段已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并成功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名录,成为宿豫生态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

得益于多年“旱改水”的实践经验,宿豫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生产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通过水土田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良田良水”共绘丰收画卷。

宿豫区“旱改水”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诗。从“洪水走廊”的贫瘠土地,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良田沃土,宿豫人以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魄力劈开前路,以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毅力破解难题,以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合力开创新局,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定力续写新篇。这场跨越时空的实践,让田畴焕了新颜。宿豫区生态的美,不止于田野和河湖,更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宿豫区以园林绿化为抓手,持续推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打造了中运河风光带、西楚大道绿廊、洪泽湖东路景观带、书香园、千鸟园、运河体育公园等一批高品质绿化工程。如今,宿豫城区绿化面积达1155公顷,绿地率由15.2%提升至42.68%,城市“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我家就在中运河风光带旁,每天早上听鸟鸣、闻花香,感觉生活特别幸福。”家住卧龙湾小区的市民王天阳笑着说。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也让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洪泽湖东路的改造更让居民深有体会——从曾经的“雨中看海”,到如今的“雨过天晴”,城市防涝能力显著增强。沿途打造的“秀美水岸、碧波楼影、生态林弯”,让人即便在雨天漫步,也能感受到独特的韵味。

宿豫的发展,不仅追求“颜值”,更注重“气质”。区里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效推进大气治理重点工程和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加快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用产业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如今的宿豫,水清岸绿、城美人和,生态环境“美”了,城市形象“亮”了,百姓生活“甜”了。从昔日“旱改水”的奋进,到今日“水润城”的诗意,宿豫正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宜居幸福为追求,奋力打造一座“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水韵之城。(高原 钱进)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