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31日宿迁讯 今年以来,沭阳县积极探索“三双联动”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通过搭建双平台、营造双生态、深化双服务,着力构建“供需精准对接、创业就业互促、服务全域覆盖”的工作体系,为促进县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生动样本。
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在精准对接上出实招。始终将“破解就业信息壁垒”作为首要任务,构建高效便捷的供需对接机制,实现“岗位找人”与“人找岗位”双向发力。线上“主阵地”拓渠道、提效能。深化“数字赋能就业”理念,以“就在江苏”智慧就业平台、“速找活”零工小程序、就业创业交流群等为依托,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线上服务矩阵。积极开展直播带岗、云招聘精准推送用工信息,定期在各小区支部群、业主群内动态收集发布招聘信息和求职需求,打通村(社区)“神经末梢”。通过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实现精准推送和快速匹配,将就业服务从“定时定点”延伸至“随时随地”,形成“永不落幕”的招聘市场。线下“主会场”造声势、促实效。定期开展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分类建立信息台账,精准摸清两方需求,搭好供需对接平台。以“乐业沭阳”春风行动、“花乡7:30人才夜市”“金秋人才交流会”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常态化组织各类招聘、行业对接、创业推介,既有迎五一、庆国庆等“大而全”的综合招聘,又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专而精”的重点群体专场招聘,还有乡镇巡回、社区驻点等“小而美”的便民招聘,让各类群体“就近找岗、精准择业”。今年开展各类招聘活动96场次,累计参会企业600余家,推荐岗位1.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6万余人。
营造“创业+就业”双生态,在协同发展上求实效。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稳民生”,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培育产业载体、优化创业服务,推动创业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闲置资源“变废为宝”,筑牢创业承载根基。全域摸排老旧厂房、商务中心、社区用房等闲置门面资源,通过“改造升级+多元盘活”双路径,建成南湖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京南物流园创业区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载体。目前全县创业孵化基地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各类服务,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让创业人员“拎包入住”。产业孵化“精准发力”,扩大就业市场容量。全县聚焦“一区域一特色产业”,针对闲置土地采取分类施策、产业导入策略,并通过定制化招商,重点培育农文旅融合、电子商务、图书交易、快递物流等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全国三大图书交易中心,形成区域快递物流枢纽和全国知名花木交易集散地,一批特色产业成为吸纳就业重要“增容器”,形成“创业载体-产业集群-就业岗位”的链式发展格局。
深化“普惠+精准”双服务,在综合赋能上用实劲。坚持“普惠服务扩覆盖、精准帮扶解难题”,推动服务从“单一招聘”向“多元赋能”转变,让政策红利直达基层、惠及群众。“一站式”普惠服务实现全域覆盖。以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在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就业服务站设立“党员就业服务岗”“创业咨询专区”,整合人社、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在便民服务日、政策宣讲会等活动中,提供政策解读、岗位推荐、职业指导、补贴申领等“一站式”服务,年服务创业就业群众20万人次以上。“一对一”精准帮扶破解重点群体就业难题。针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台账,推行“三张服务清单”(就业岗位、政策信息、培训方案)模式,实施“1151”精准帮扶机制(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5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培训或见习)。今年已成功帮扶7600余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对接的转变,让服务有精度更有温度。(沈威 蒋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