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7日宿迁讯 金秋时节,稻浪翻金,河渠如练,宿豫的田野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走进乡间,稻谷飘香、道路宽阔,整洁的村巷与错落的民居交相辉映,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张笑脸上。这片被大运河滋养的土地,正以“向高向新向上”的奋进姿态,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恢宏乐章。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相传。宿豫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在攻坚克难中一路前行。
这片曾被称作“洪水走廊”的土地,旱时赤地千里,涝时一片汪洋,种粮难有收成。为让旱地变稻田,先辈们先是啃下水源硬骨头——为引骆马湖水源,5万移民背井离乡让出库区。建设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靠人力挖渠、土法筑坝,硬生生铺就纵横交错的灌溉网,让死水变成活水。
从“洪水走廊”的贫瘠土地,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良田沃土,宿豫人以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魄力劈开前路,以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毅力破解难题,以敢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合力开创新局,这“旱改水”的攻坚克难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而今天,这份不惧困难、敢打硬仗的精神,依然在宿豫城乡之间激荡回响。
弘扬“旱改水”的攻坚克难精神,宿豫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久久为功。
在宿豫,产业是振兴的根基。近年来,宿豫区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水土田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新格局。稻浪千重处,是农技人员在田间的忙碌身影;轰鸣的机械声中,是乡村现代化的铿锵步伐。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88个、50.27万亩,占现有耕地85.42%,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切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让农业生产底气更足。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乡村经济焕发新生机。宿豫区聚焦“白羽肉鸡+优质籼米+绿色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价值跃升。走进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空中草莓、筐中生菜、立体栽培番茄交织成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画卷。农业与科技融合的步伐,让乡村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也让农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的蝶变,不仅在“外在之美”,更在“内在之治”。穿梭于宿豫区的乡镇,一条条彩虹大道将村庄紧密连接,展现出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新式农家小院、清澈的溪流、绿意盎然的植被共同绘制出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宿豫区坚持“以农房改善促人居提升、以环境整治促乡风文明”,累计搬迁改善3.6万户,实施农房项目47个,建设住房1.61万套,交付安置住房1.34万套,入住率达83.3%。村庄道路宽阔整洁,绿化带郁郁葱葱,村民家家户户门前有花、屋后有园,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日益增强。
乘势而上,拥抱“数字蓝海”。近年来,宿豫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探索发展“党支部+电商”模式,深化村村联盟、村企联建,通过培育“村播”经济,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产业增效,在“新赛道”上,唱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欢歌”。
直播间里,“村播达人”们正将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电商助农直播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地域限制,让特色农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群体,打开了销售渠道,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宿豫区陆集街道电商直播孵化基地负责人黄文超介绍。数字经济正成为宿豫连接城乡、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今天的宿豫,路更畅、田更丰、业更旺、村更美。今天的宿豫,正以“旱改水”精神为指引,以拼的姿态、闯的干劲、实的作风,在沃野田畴间续写新的奇迹。从产业链条的延伸,到乡村治理的提效,从城乡融合的加速,到民生福祉的跃升,宿豫这片热土正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宿豫区将继续发扬“旱改水”的攻坚克难精神,以更高的站位谋划发展,以更实的举措推动落实,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全域振兴的壮美新图景。(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