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1日宿迁讯 上世纪五十年代,宿豫区的前身——原宿迁县实施了轰轰烈烈的“旱改水”工程,充分展示了宿豫人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让“洪水走廊”变成了“鱼米之乡”。
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宿豫与水的故事还在继续,攻坚克难的“旱改水”精神在新时代也有了新模样。
继承前辈们“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宿豫人民续写着“旱改水”的恢弘史篇。近年来,宿豫高标准实施来龙、嶂山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为农业生产带来显著效益;建立水资源税全流程协同征管机制,为全省水资源管理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径;高质量完成省级农村生态河道建设328公里,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弘扬“旱改水”精神,宿豫人传承着并落到了实干担当和攻坚克难上。为了打造好全区人民的幸福家园,围绕城市内涵提升,宿豫区打造了中运河风光带、西楚大道、千鸟园广场等一批高品质园林工程。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达1155公顷,城市绿地率由15.20%提升到42.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8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5.8平方米,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穿梭在宿豫区的乡镇,一条条彩虹大道如同纽带般将散落的村庄紧密串联,放眼望去,白墙黛瓦的农房与绿树碧水相互映衬,共同绘制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
得益于新时代“旱改水”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如今的宿豫,河清水美,碧带萦绕,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城市也在“向高向新向上”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旱改水”精神既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厚重,又奔涌着时代创新的活力。
工业经济激发新动能,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民生改善交出新答卷……在代代相传的奋斗中,“旱改水”精神在宿豫大地上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蓬勃生长,成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凤凰“豫”飞的壮阔新篇更加生动精彩。
历史长河奔涌,精神薪火相传。“旱改水”的实践锻造出契合宿豫发展的图腾,攻坚克难的“旱改水”精神正成为宿豫人民的“精神堡垒”。
未来,宿豫区将围绕“向高向新向上”发展目标,聚力打造“三区三高地”,即建强电商名城核心区,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高地;建好青春新城产融区,打造“三网融合”发展示范高地;建美水润之城样板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高地。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旱改水”精神的持续引领。
围绕建美水润之城样板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高地,宿豫将统筹“三生”空间布局优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筑牢生态绿色;一体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扮靓宜居底色;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接续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深入抓好富民增收、兜底保障等工作,提升幸福成色。
新形势下,跨越时空的“旱改水”精神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化作破浪前行的时代号角,引领宿豫在城市的能级跃升中,以更强的担当、更靠前的姿态,成为宿迁“十五五”期间最强增长极。(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