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牢平台根基,夯实政务公开主阵地。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政务公开专区”,设置办事服务咨询区、政府信息查询区等区域,并同步延伸至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专用查阅设备、资料取阅架及政策咨询窗口。同时,强化村务公开栏管理维护,确保其成为村民获取身边事、参与村务监督的重要窗口,推动政务公开直达“最后一公里”。
打造立体矩阵,拓展政务公开新形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立体式的公开新路径。突破传统“公告栏+网站”的单向模式,主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精心制作政策图解、短视频、广播等通俗易懂的宣传品,借助乡村大喇叭、网格微信群、流动宣传车等渠道精准投送,让政策条文“活起来”“动起来”。定期举办“政务开放日”“政策进村居”活动,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架起沟通桥梁。推动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白话”,确保信息传达无障碍、理解无偏差,实现公开形式从“单向发布”向“双向互动”、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传播”的深刻转变。
深化融合赋能,释放惠民服务新效能。着力推动政务公开与基层治理、便民服务深度融合,注重发挥网格员“神经末梢”作用,依托“大走访、大宣传、大服务”活动,将政务公开的触角延伸至“家门口”。网格员化身“流动政务公开站”,在入户走访中携带最新政策“明白纸”,用方言土语面对面讲解涉农补贴、养老医保、低保救助等群众关切的政策要点和办事流程,确保信息“看得懂、用得上”。通过网格力量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有效落实,有力支撑了“一件事一次办”等便民惠企服务高效落地,显著提升了行政效率与群众满意度,使公开的阳光真正普照民生、温暖人心。(杨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