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打造防溺水系统性守护新机制
2025-07-18 18:02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7月18日宿迁讯 7月16日上午10时,骆马湖东岸水面,一游船侧翻,多名游客落水。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的骆马湖智能感知指挥系统平台立即运转,“雷达+光电”技术快速锁定位置,警用无人机、救援船只迅速到达现场……最终将“溺水群众”营救上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一场逼真的防溺水实战救援演练。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九部门有关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工作部署要求,当天上午,江苏省公安厅会同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儿工委、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八部门,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启动2025年度全省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活动将持续至今年9月底。

宿迁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7.7%,针对水域面积大、河湖岸线长、安全风险多的特点,近年来,宿迁市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从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多维保障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防溺水工作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大力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防溺水系统性守护新机制。今年以来,全市溺亡人数同比下降24.3%。

多元共治,构建一体化防护格局

“前几年湖边建了警务站,沿湖线安装了报警系统,救生竹竿、救生圈等应有尽有,已经救了不少掉到湖里的人了。”常年生活在宿迁市湖滨新区骆马湖边上的朱勇大爷指着眼前宽广的湖面说。

朱勇口中的这个警务站,是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在2022年初建成的骆马湖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直接服务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骆马湖景区生态和水域安全治理保护等工作。

“原来涉湖责任管理单位有10多家,职责分工既有交叉也有漏洞,没有形成合力。”湖滨新区公安分局民警王淼介绍,现在所有责任单位都入驻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多部门监管责任同步落实、同向发力,有效推动防溺水工作落地落实。

为压实各方责任,宿迁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全市涉险水域安全防护工作标准》,明确教育、水利等19个部门防范溺水职责和工作标准,常态运行会商研判、警校联动、水陆联勤、警网融合等机制,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体系逐步形成。

此外,为提升水域救援响应效率和能力水平,9个县区分别组建涉水警情处置专业队,乡镇成立129支(兼)职涉险水域安全巡查队伍,发动1.5万名社会力量,组建“西楚义警”护水志愿队、义务巡河队,共同参与防溺水宣传和巡查巡护。

精准发力,优化全链条防控模式

“这几天连续出现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在易发溺水事故重点区域,我们分段分片开展巡查劝导,严防发生溺水事故。”宿城公安分局支口派出所民警常飞介绍,对私自下河游泳的未成年人,他们坚决劝导上岸,并提醒其家人。

宿迁公安从高发时段、危险水域等方面入手,精准发力,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不断织牢防控网。

——开展“防溺水、除隐患、保安全”系列行动,通过“船信通”APP,发送防范溺水短信560万余条,实现重点水域周边群众和往来船员全覆盖。

——开展全城“亮屏”行动,在城市户外大屏、商场超市、沿街店铺电子屏幕等开展宣传。

——开展“家访敲门行动”,组织民辅警、网格员、志愿者入户走访,推动落实“一老一小”群体关爱措施,并组织社区民警在全市中小学专题开设“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专题课堂,累计开展2600场次。

宿迁公安还依托大数据“超脑”平台搭建“找人算法”模型,梳理出6类重点群体,精准组织开展“发送一轮短信、组织一次上门、举行一场宣讲”等宣传活动。

此外,宿迁公安在全省首创“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举报就是救人”理念,对举报且被核实的,及时给予50—2000元奖励;对符合见义勇为情形的,按程序申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截至目前已奖励56人次4.1万元。

科技赋能,建强多维度保障体系

“再往前走就是危险水域了,请你们抓紧离开!”7月11日中午,4名未成年人在骆马湖边刚违规进入危险水域,头顶就传来警用无人机警示喊话,从而避免了悲剧发生。这是湖滨公安分局研发的防溺水智能警戒报警系统,配套建立“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的智能防溺水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力守住未成年人防溺水“生命线”。

秉承溺水工作“可防可控”理念,宿迁公安落实高标准防控,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2023年以来新增智能感知前端、红外预警装备千余套,引入救援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加密骆马湖、运河一号桥等重点水域全天候预警、全程可视化的电子围栏,24小时动态捕捉跟踪,发布预警指令2700余条,语音离1600余人次,实现从“末端止发”到“止于未发”转变。“骆马湖防溺水智能感知预警平台”获评“2025智慧警务创新案例”,全省唯一获此殊荣。

宿迁公安对近年来的涉水警情进行研判分析,生成“溺水地图”,明确事故高发的湖泊河道、水库水塘、公园景区等高风险重点水域,2023年以来,因地制宜增设防护栏(网)1.6万米、救生圈3500个、警示提醒牌7200余个,新建微型救助站40个,针对性落实安防措施。(田廷江)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