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8日宿迁讯 近日,在宿迁市泗洪县魏营镇前营社区的农家书屋里,70岁的草莓种植户王大爷正在指导孙子进行“夏至”主题手工创作。这间仅有16.8平方米的书屋,已悄然超越单纯借阅功能,成为融合节气文化传承、农技推广、非遗体验和关爱“一老一小”的乡村文化新地标,在方寸之间延展着乡村文化服务的“无限半径”。

节气为脉,让文化传承“活”起来。魏营镇农家书屋以“四时有序”品牌活动为主线,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融入日常。清明时节志愿者讲述慎终追远的故事礼敬前人,霜降日“银发诗社”吟诵农谚唤醒土地记忆。谷雨油纸伞制作、立夏斗蛋网编织等活动,让书本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留守儿童在亲手制作纸浆画后感叹“比玩手游有趣”,老师目睹孩子们用彩泥捏出红柿满枝,深感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一老一小”,让服务温度“实”起来。书屋精准对接乡村老年人与青少年两大核心群体的需求,面向“夕阳”群体,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农技培训,期间座无虚席。草莓种植户老王通过书中的绿色防控技术学习,成功将虫害损失降低了30%。一年来,超过500人次的老年读者在此重拾学习的乐趣。针对“朝阳”群体,“绿书签行动”通过情景剧等形式教会孩子们识别非法出版物;40余场精心设计的“节气课堂”将手工制作与阅读、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相结合,寓教于乐。

空间破壁,让精神家园“广”起来。书屋的物理边界在多元服务场景中不断被打破,在红色记忆角,老党员讲述的淮海战役故事能让竹编画架前的孩子停下手中的篾条;非遗工坊区,志愿者指导青少年创作“立夏斗蛋网”,欢声笑语消弭了代际隔阂;田间地头,书架上《电商营销指南》的知识被返乡青年直接应用于直播带货实践。当种植大户的农技笔记与儿童的创意涂鸦在同一张长桌上“交汇”,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便在这方寸空间内尽情碰撞。
以农家书屋“小阵地”涵养精神文明“大粮仓”,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魏营镇农家书屋已不再是图书的简单“居所”,更是孵化梦想的摇篮、赋能乡村文化的阵地,在苏北大地上书写着“小空间大作为”的振兴诗篇。(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