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01-17 09:05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1月16日宿迁讯 近年来,宿豫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牢固践行“两山”理念,以“规划先行、全域推进、集成实施、组团建设、全面提升”为工作思路,加速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形成“村村创精品、全民共奔富、全域创和美”的发展格局,奋力打造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乡村新样板。

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

为确保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宿豫区立足全局,科学编制乡村发展规划,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创新提出片区化、特色化、集成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三个示范片区: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片区、六塘河中游稻香农片区和运河东岸康养生态片区。

六塘河上游农旅融合片区覆盖曹集乡、新庄镇、大兴镇、关庙镇四个乡镇,共15个村居,以“智‘绘’田园、诗画六塘”为定位,充分发挥六塘河生态风光优势,重点打造新庄万亩杉荷园、千亩草莓园等农文旅项目,构建以“稻米+金银花”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六塘河中游稻香农园片区覆盖来龙镇、关庙镇两个乡镇、8个村居,以“建好一方田、串起一条链、做响一粒米”为目标,推进稻米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持续擦亮宿豫稻米品牌,塑造“平畴沃野、屋舍俨然”的乡村风貌。运河东岸康养生态片区则围绕“康养+旅游”主题,提升京杭大道、化干渠沿线村庄的人居环境,配套建设康养体验、生态观光等项目,形成集文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区域。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宿豫区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优质籼米产业是宿豫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宿豫区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条件,常年籼稻种植面积达44.1万亩,总产量约28.6万吨,年产值12.5亿元。近年来,宿豫区加大科技投入,建设宿迁籼米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苏北农业科技创新综合体,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标准化果蔬产业方面,宿豫区通过实施“双十共进”工程,已建成28个20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基地,全区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9.68万亩,年总产量60.64万吨,总产值21.3亿元以上。其中,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凭借智能化、数字化优势,新建温室超20万平方米,年产绿色果蔬5000余吨,繁育种苗500万株,实现80余人就近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长三角中央厨房”目标,宿豫区着力构建肉禽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吸引了正大食品、江苏益客等龙头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从饲料加工到熟食制成的全链条发展模式。目前,宿豫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白羽肉鸡养殖加工基地,年养殖能力达1.2亿羽,占全市91%,屠宰能力达1.6亿,占全省一半,熟食加工规模位列全国前列,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

与此同时,宿豫区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项目。袁家村·宿迁印象项目,以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为亮点,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六塘河风光带建设的椿·墅小郷居项目,占地460亩,集居住、采摘、研学、团建于一体,年增收80万元,为周边4个村居提供180个就业岗位,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面貌

宿豫区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垃圾处理、户厕改造、公厕建设等多项举措,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在垃圾处理方面,宿豫区率先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五位一体”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并创新推行“镇区环卫保洁”和“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户厕改造方面,宿豫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4年共完成5000户农村户厕整改达标,累计改造5.1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6.7%。同时,宿豫区结合实际需求,指导乡镇合理配置公共厕所,共新建或改造三类以上等级公厕134座,实现52个涉农行政村公厕全覆盖,有效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水平。

科学规划为乡村发展锚定方向,以产业赋能让乡村经济腾飞,以生态宜居绘就乡村美丽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宿豫乡村实现了华丽转身。(徐鹏 高原)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