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垫湖村里领略“春到上塘”新风貌
2021-07-22 13:16: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43年前,这里是“黄黏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

如今,这里绿树环绕,不仅有碧根果育苗基地、软籽石榴果园,还有一栋栋整齐的楼房、一排排标准化厂房,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这里就是“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江苏“大包干”发源地——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

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何而起?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78年。位于西南岗片区的垫湖村当时名为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地势高亢、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当时实行的是农村“政社合一”体制,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都一样”等突出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据当地人回忆,当年大旱,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的小麦亩产仅20公斤,不到往年的一半。

穷则思变。为了能够活下去,为了能够改变命运,第五生产队的干群毅然决然地率先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俗称的“大包干”,走上了改变命运的艰辛探索之路。此后,第五生产队的粮食接连丰收,社员吃粮不愁了,这一做法也在上塘公社迅速扩散开来。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在这一政策鼓励下,“大包干”包出了农民干劲,包出了生产飞跃,包出了农村新气象。但是,这在当时却是一个十分冒险的尝试,因此屡次受到阻挠。直到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春到上塘》,充分肯定了上塘改革的决策和成就,上塘的“春天”才真正到来,江苏农村也由此掀起了“大包干”热潮。

“十一五”期间,西南岗片区是江苏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作为“大包干”发源地的垫湖村,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未能做到“一枝独秀”,贫困人口占比较高。于是,我省拉开了西南岗片区整体帮扶的大幕,制定出台一系列帮扶文件,全力支持西南岗片区扶贫开发工作。

2008年,为了纪念“大包干”30周年、激励干群继承和发扬“春到上塘”精神,当地政府在垫湖村建起了“春到上塘”纪念馆(国家2A级旅游景区)。纪念馆前矗立的感恩碑上,记述了“十一五”以来,这片土地上接连发生的巨变。

是的,“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春到上塘”精神,从“大包干”开始,就已根植于垫湖村农民的血脉中。

2009年,垫湖村在全县率先推行土地集中,“小田”变“大田”,全村1.3万亩土地集中流转,全部包给种田大户,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建成1.15万亩标准化农田、1000亩稻虾共作养殖基地;2011年起,垫湖村进一步围绕“合”,推进土地、人口和工业项目集中,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次次改革,让垫湖村焕发新活力。

2014年以来,垫湖村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在2020年12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指出“宿迁要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这是省委对宿迁奋战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宿迁现代化建设的精准把脉、科学定位,激励着广大宿迁干群聚力改革、矢志创新。(杨以银)

标签:垫湖;土地;生产队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