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沭阳:“你带我入党革命 我伴你相濡以沫”
2021-04-16 14: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16日宿迁讯 在沭阳县章集街道大沈庄村,有这样一对同为93岁高龄的老夫妻,丈夫名叫沈跃光,妻子名叫刘素珍,他们都是建国前入党的农村普通党员,70多年来,他们既是为新中国解放与建设做出贡献的革命同志,又是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在当地颇受村民的敬重。

“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过着人不像人的日子。我们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回忆建国前的一幕幕,沈跃光和刘素珍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沈跃光和刘素珍都出生于穷苦农民家庭,两家相距很近,从小穷得没读过几天书。沈跃光家只有几间破草房,每天根本吃不饱饭。那时,沈跃光的父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较早,堂哥沈辉光是地下党员,带领游击队打击日伪军,二嫂周兰芳也是党员,做妇救会主任,都在为党工作,并且和沈跃光都住同一个院子里。沈跃光虽然当时只有10多岁,耳濡目染,他深知共产党是为了穷人翻身的党。在哥嫂的带动下,沈跃光在15岁时也成了一名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和堂哥一起战斗。

1945年7月,在堂哥的介绍下,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村共青团和宣传工作,组织抗敌宣传队。淮海战役期间,他在村里负责财粮工作,他积极按照组织安排,为部队筹集粮食,为此,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将粮食筹集好后,安排小车队,每两人一辆车将粮食推送到战场,每次都保证一斤不少如数提前送达。后来,他还先后任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刘湾大队的会计和大沈庄村生产指导员等职,工作认真负责,从无差错。在大沈庄村负责棉花生产时,一开始有少数群众有抵触情绪,他不厌其烦,耐心积极做好群众工作,使棉花生产任务得到落实,各项工作一直在全公社名列前茅。

家境贫寒的刘素珍从小没有了母亲,她十分懂事而又勤快。可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7岁时,她与沈跃光结婚,受其影响,她积极参加了村妇救会,在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做宣传员,宣传妇女解放,动员青年参军等。沈跃光在地方与国民党兵打游击战,夜里都不敢在家睡觉,有时候在外多天也不能回家,时时面临危险,刘素珍支持丈夫工作,从无怨言。夫唱妇随,在土改时期,她和丈夫一起给穷人分田地,十分积极。解放战争时,沈跃光负责为部队筹集粮草,刘素珍积极发动妇女为战士们做军鞋磨面粉、缝补衣裳等,每次分到做军鞋、磨面粉的任务,她都带夜赶工,每次都超量完成,还帮着其他姐妹。在丈夫的带动下,刘素珍于1948年6月也光荣入党,经常与丈夫一起学习、开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建国初期,沭阳实施柴南河开挖工程,刘素珍带着1岁多的大女儿上工,与本村的10几名妇女挖泥抬土,一点不比男劳力差,一干就是20多天。

沈跃光和刘素珍堪称一对模范夫妻,他们从艰苦年代一路走来,不仅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心心相印,在生活上也是相敬如宾。用沈跃光的话说:从结婚到现在,夫妻俩70多年来没有红过一次脸,他们之间就没有不一致的意见,没拌过一次嘴。五个子女受他们影响,也都很优秀,两个儿子先后参军,一个女儿进入医院工作,在他们的大家庭中,已经有20多位党员。由于为人处事厚道,沈跃光和刘素珍一直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敬重,村民遇到难事急事都喜欢找他们。如今90多岁高龄,沈跃光还坚持参加支部的活动,他每天还爱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这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后,他还主动要求领取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再把一些内容讲给其他一起聊天的群众听。

“过去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到今天都实现了,是共产党给了我们这一切。”沈跃光由衷地发出感慨。他说,我们夫妻俩活这么大年纪,如今身体健康,每个月还享受着党和政府的补贴,我们知足了。(通讯员 丁华明 记者 薛惠芹)

标签:刘素;丈夫;夫妻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