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高媛 范馨儿)“楼上的朋友做药物设计,对面楼的小夫妻在周边药企搞研发,邻居们不少都是北大、南大的博士。”
舒女士家住香溢紫郡,一说起自家小区,“人才济济”便是她口中的高频词——6000多户居民里,不仅“含博量”高,左邻右舍更是不乏创业海归、技术研发等高层次人才。

若将目光投向整个龙山社区,不俗的人才占比亦是这里绕不开的话题。这个社区,为何人才济济?透过这一切口,又能看到怎样的发展生态?龙王山下,新区何以为“新”的答案正书写。
一个“藏龙卧虎”的小区
去年年末,周立来到新区。这位北大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带着自己过去20年里积累的细胞治疗和抗体药物研发经验,与一群伙伴携手在生物医药谷成立了润宁生物,开始通用型CAR-T疗法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
企业正在发展关键期,为加快产品研发和临床试验进程,周立便在与公司一街之隔的香溢紫郡安了家。几个月过去,润宁生物开发出首款超级隐形通用型CAR-T产品RN1201,周立也与周边邻居相熟起来,他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似乎“藏龙卧虎”,邻居朋友们不乏来自五湖四海的高层次人才。

例如,时常跑楼、收集意见的业委会里,就有他的校友。吴建中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系统架构师,也是香溢紫郡花园业委会副主任;业委会主任,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老师张华。两个理工男,都是85年左右的青年人,用业余时间与大家一起解决停车位改造等难题,赢得不少居民的认可。
再比如,在社区里,时常可见一支“家长博士团”,25位博士居民变身志愿者,跟小区邻里唠唠“家庭教育那些事”;每周一到周四晚上,社区“家中心”里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也是居住于此的法律、教育专家……

“我们整个龙山社区都是人才济济。”龙山社区党委书记李炳菊介绍,龙山社区设立5年,常住人口约4.5万人,“新江北人”占比80%以上,大多为知识型人才,社区党员里硕士以上占比超20%。
“路上擦肩而过的,也许就是一位博士。”她笑言。
“产业关联度”是关键
“藏龙卧虎”的小区,“人才济济”的社区,这也让我们不禁好奇:这个年轻的社区,为何能集聚如此多的青年人才?
“我们社区毗邻新区生物医药谷,是不少产业人才工作、生活的‘首选地’。”在李炳菊看来,产业关联度,是人才涌入的关键。龙王山下,蓬勃发展的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早就为片区发展打下了“不一般”的基调。

正如这位社区书记所说,药谷现已集聚生命健康领域企业1300余家,既有南微医学、先声药业等“老牌”龙头企业,也有驯鹿生物、真迈生物等新兴领跑者。今年以来,更是有两家企业接连在港股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自然吸引着大量人才前来。
不仅是企业的吸引力,真正让龙山社区“人才密度”节节攀升的,还有高校和科创平台的带动力。
北大博士陈南,赴美深造后决定回国创业,最初就是从药谷的南创研究院起步,如今,他创办的公司已拿下诸多海外订单。新区与高校共建的科创平台,正成为诸多海归创业的“第一站”。同样,龙王山北麓的南信大,是宝贵的“人才库”,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选择留下、工作创业。

城的故事,总是因人而起、因人而兴。人才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在此安家置业,更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融入地区发展。
于是,透过这一产业、社区、人才的良性循环,看见的是更有活力、更“新”的城市生态:龙王山下,有产业拔节生长,有人才纷至沓来,有绿色生态环绕,亦有幸福生动的万家灯火。这个年轻的社区,正一点点书写着新区何以为“新”的答案。
被高校、药企“包围”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答案正在添上更亮眼的笔触。
8月26日,新区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中,双方将共建校区、共建平台。南大将推动生化医药学科群集体入驻新区,不仅要新建若干学院和实体科研机构,系统性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还将联合新区生物医药、材料化工领域相关龙头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而在不远处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9月,东南大学“大医科”部分师生就将进驻于此,开启教学与科研工作。东大“隔壁”,中国药科大学的大楼也在快速推进中,为师生到来做好准备。三所顶尖高校,正在龙王山下围成一个最强药“学”圈,还将吸引更多人才涌入,更多创新动能迸发。

还记得在东大来了!9月开学,新大楼已就绪这篇稿子的评论区,有一位网友留言:“香溢紫郡都快被医药包围了”。

若将这句感慨放在地图上看,整个龙山社区也快被高校、药企“包围”了:左手东大、右手南大,树屋十六栋、中丹园以及诸多载体环绕四周。企业与高校,交织于此,生活与商业配套也逐渐完善,产业与城市生活正紧密联系、生机勃勃。
未来,值得你我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