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好风景到新风尚 “小渔村”绽放振兴繁花
2025-07-24 10:59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位于无锡、苏州相城区、常熟三地交界处,粉墙黛瓦点缀于绿树成荫间,乡野渔趣尽显江南韵味。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文明乡风培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特色产业发展,曾经的“小渔村”,如今正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明盛”的全新姿态,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近年来,谢埭荡村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多措并举涵养文明新风,立足村域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出特色引领、多产融合的振兴之路,实现“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凭借显著的发展成效,谢埭荡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等多项荣誉,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强基固本 勾勒“金色渔村”富民图景

文明之花的绽放,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沃土滋养。谢埭荡村“筑巢引凤”建平台,结合新农房建设腾退28家工业企业,盘活100亩建设用地打造“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成功招引渔满塘、中水东泽等一批科技赋能精品养殖项目落户,重点引进澳洲淡水蓝龙、刀鱼、鲥鱼等“高精尖”特种水产。引入物联网、智能监控、生态循环水等技术,推动渔业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智能化方向华丽转身,实现“渔”产业的跃升,乡村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

渔满塘俯瞰图

谢埭荡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挖“水”资源潜力,积极探索产业升级和产村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农田“集碎为整、整理成方”的工作目标,对闲置农业用地统一规划,建成苏南最大500亩芡实种植基地,带动3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每亩芡实助农年增收约5000元。寻常水面成了“聚宝盆”,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脸上的笑容更甜了。

芡实采摘
芡实采摘

稳住渔业基本盘,谢埭荡村率先推出整区域渔文旅全产业链,走出了“文旅+”发展新路。经村党总支、村民代表会议多次讨论后,达成共识:集中利用村里3.57平方公里水土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等方式,让每一块地、每一片水都“指向”渔文旅。经专业团队规划设计改造的谢埭荡村,在“风景”中嵌入“新经济”,布局休闲、康养、餐饮、民宿等多个新业态,吸引了多家企业合作,芡实园和澳洲淡水龙虾、刀鱼等特色种养业规模逐步扩大,特色种养业发展态势良好,乡村集市、研学基地等吸“粉”众多,日人流量最高达3000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近百万元,为文明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千亩鱼塘拼接的天然调色板

生态筑基添绿 擘画“纯美水乡”繁荣画卷

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谢埭荡村将农村住房翻建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头号工程,创新建立“党总支引领+理事会协商”双轮驱动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清障腾地,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的顾虑,点燃了村民参与翻建的热情与信心,保障了翻建工程顺利推进。如今,141户村民陆续喜迁融合了传统江南水乡韵味与现代生活品质的“新江南人家”,打造出“推门可见绿、出门可踏青”的花园式居住社区,让村民们实现了居住有质量、生活有诗意。

谢埭荡农房翻建

谢埭荡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全力构筑便民服务“十大载体”,从集政务办理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到承载文化传承的渔文化展示馆、版画室;从传递文明乡风的农家书屋与乡村振兴大学堂,到理论宣讲与移风易俗宣传交错展演的村民文化广场,各载体功能互补,让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村民生活,全方位满足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以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村民的“八大福利”,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爱,从生活帮扶到能力提升,让村民生活更俱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绘就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幸福底色,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鲜活注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文明乡村不可或缺的亮丽底色。谢埭荡村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核心抓手,深化村庄清洁与“美丽庭院”创建。实施河道清淤、截污等综合治理,重现水清岸绿。村庄整体绿化率达50%,主干道及河道绿化率超80%,形成“绿满村庄、林荫护路、碧水绕村”格局。户厕粪污和生活污水接管处理率、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均达100%。为守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谢埭荡村积极探索智慧化、民主化的治理新路径,村规民约如文明标尺,量出乡村治理新高度,微信交流群成为政策宣讲的“云端课堂”、问题反馈的“绿色通道”。“智治+民治”的双轮驱动让村民们从环境治理的“旁观者”变身“当事人”,让文明新风浸润乡野,让生态理念扎根心田。

谢埭荡村景

文明润心化行 厚植“向善向美”精神底色

乡村之美,美在山水形胜,更美在人心归处。谢埭荡村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选树“全国劳模”丁福根、“江苏好人”朱长度等先进典型,以凡人善举诠释崇德向善力量。依托“道德讲堂”等阵地,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与“身边事”结合。用带着泥土芬芳的“土教材”,讲活讲透党的“新精神”,实现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悄然浸润千家万户的心田。

谢埭荡村以文明实践活动为纽带,倡导志愿精神,发挥全村510名注册志愿者示范作用,引导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奉献”,从“置身事外”变为“躬身入局”。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活跃在环境整治、助老扶弱、矛盾调解、平安守护等一线,用行动传递温暖,以奉献诠释担当,织就乡村善治的温情网络,构筑起和谐文明的坚实基石。

谢埭荡村景

谢埭荡村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统筹利用村党建村史馆等阵地,打造集阅读、宣讲、服务于一体的精神家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巧妙地将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孝老爱亲等新风尚融入其中,让古老的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不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从碧波间跃动的科技渔歌到阡陌上绽放的芡实基地,从白墙黛瓦的“新江南人家”到“志愿红”闪耀乡间,谢埭荡村正以文明为笔、生态为墨、治理为砚,奋力绘就“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未来,谢埭荡村将继续深耕文明沃土,擦亮文明底色,让乡风更文明、生活更美好,绽放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繁花。

标签:
责编: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