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以法治之力 弘公益之实”跨区划流域综合治理公益诉讼一体化检察实证调研团前往南京市检察院、南京市江北新区检察院、南京市栖霞区检察院和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展开实地调研,聚焦数字技术在跨区划流域综合治理一体化检察中的作用,为公益诉讼部门四检合一提供青年智慧。
在调研走访南京市检察机关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公益诉讼专案办理的一些情况。办案检察官表示,在办理涉及跨区划、跨部门、跨层级的流域公益诉讼案件时,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是“利器”,它能实现统一部署谋划、理清工作要点、推动解决重点问题。与此同时,成员们在与检察官的访谈中,认识到数字技术正成为公益诉讼的新引擎,助力长江生态的保护。

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蒋智勇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水环境治理是江北新区在公益诉讼方面的特色之一。2024年江北新区办理的用无人船助力流域公益诉讼的案例中,江北新区检察院利用无人船技术深入水域、收集关键证据,为公益诉讼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跨流域存在差异,数据整合、调取难题仍存。
带着对数字检察的好奇,大创团队走进南京市最早开展数字检察工作的检察院之一的南京市栖霞区检察院,栖霞区检察院检委会专委鞠鹏热情接待了团队成员。在座谈会上,鞠专委详细介绍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整体趋势。针对如何将优质的案件线索转化成更好的成案效果的问题,鞠专委指出通过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检察官们可以致力于办更多有影响力的案件,真正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此外,团队成员们还了解到,检察官在履职过程中,利用数字模型碰撞筛查出可能的线索问题,这为公益诉讼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团队成员们追问:“如何将优质的案件线索转化成更好的成案效果?”鞠专委回答道:“通过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我们致力于办更多有影响力的案件,真正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团队成员们还了解到,检察官在履职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大局、服务大局、融入大局,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生态修复。同时,利用数字模型碰撞筛查出可能的线索问题,为公益诉讼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大创团队来到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王宇翔主任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保护大运河、太浦河流域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讲解了卫星遥感技术在跨区划流域综合治理公益诉讼中的应用。在与王主任的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线索匮乏是目前公益诉讼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通过本次调研,大创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数字检察在公益诉讼中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检察官们在守护长江生态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公益诉讼领域,针对此次访谈中提及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难题,结合研究课题,努力求索、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柏雨婷、余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