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乡镇卫生院正面临着人口流失、基础设施不足、经营不善等多方面挑战。与此同时,留在乡镇的“老弱病残”群体又缺乏触手可及的医疗保障。面对这些难题,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打破院墙,突破制度藩篱,盘活闲置医疗资源,承接镇养老院、敬老院,托管残疾人托养中心,率先走出一条“医康养残”融合发展的新路。
一墙之隔——养老院不堪重负,卫生院床位闲置
岔河镇有6万余户籍人口,但实际在本地生活的不过2.2万人。截至2023年末,江苏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24.5%。而在岔河镇,这一问题更为严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镇常住人口的68.16%。全镇残疾人1562人,有集中托养需求的占9%左右。
“与此同时,卫生院的运营也面临困境。”岔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秀智说,全院66名员工,高级职称占15人,每年的人力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加上一直以来医疗机构只有医疗收入,结构单一,此前已经连年亏损10%以上。全院99张核定床位,最多时入住率也不过三成。床位资源闲置、人员负担巨大、运营成本高企,每一个问题都是压在卫生院头上的“大山”。
一边是乡镇困难群体的医疗健康服务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一边是乡镇卫生院业务“吃不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转机发生在3年前。2021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获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经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综合评审,认定医院达到了二级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区委、区政府经过调研分析,把与卫生院仅一墙之隔的养老院正式交由卫生院管理。
2023年8月,卫生院经区残联招标确认为淮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洪泽区岔河分中心。同月,岔河镇政府又将原本由民政部门管理的镇敬老院划归卫生院管理。至此,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医康养残”一体化服务模式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敬老院和卫生院也仅一墙之隔。但和养老院不同,它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孤寡老人、贫困老人以及无依无靠、经济困难的“五保户”老人。
“以前带老人出去看一次病很不容易的,现在墙拆了都在一个院里,每个人也都有了健康档案,我们也安心了不少。”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唐永才在这里工作已经10余年了,敬老院的老人基本不识字,几乎无法顺利完成单独到医院看病挂号等繁杂的操作。此前看病,敬老院需要派出工作人员专门陪同,也一般会“舍近求远”去区内上级医院。
朱红霞是被卫生院指派到敬老院做负责人的护士,脱下护士服,戴上套袖穿上围裙,她与老人们的距离更近了。除了常态化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她还要在生活起居、消防安全上事事操心。正值午饭时间,老人们纷纷拿着自己的饭盒到食堂打些红烧鸭肉、西红柿鸡蛋回房间吃。朱红霞不放心,一会在食堂看看,一会跑到老人房间看看,“工作更多了,但是相应的绩效也更多了,没啥不适应的。”她说。
“我都94岁了!这几年几次脑梗,都被救回来了。”奶奶邵唐氏在岔河镇养老院已经生活8年了。见到她的时候,她拄着拐棍,穿着一件藏蓝色带着花点的长款夹袄,腰间还用长毛巾系成腰带,精神矍铄,看不出来经历过几次生命“大考”。两年前邵奶奶晚上突发脑梗,护工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卫生院值班医护紧急赶到,邵奶奶这才转危为安。
融合以后——要面对“众口难调”,还要算柴米油盐账
“融合以后,增加的不仅仅是工作量,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你要问我愿意接吗,其实刚开始我是有些顾虑的。”吴秀智笑了笑,说了“大实话”。
残疾人托养中心集中托养20人,养老院、敬老院在院人员68人。任何一个人有些风吹草动,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去年元宵节吃汤圆,一个没注意,有位老人把汤圆卡在喉咙里,幸好医护人员在一旁急救,奶奶没出任何问题。”想想都令人后怕的场景,让吴秀智“长了教训”,今年元宵节他把早餐的汤圆换成了笼糕,“这不,立刻就接到老人的投诉,因为还是想在元宵节吃到汤圆。”他只能笑着摇摇头。还有的老人四处捡了东西囤在房间里,保洁人员想收拾一下,老人却锁了门,坚决不允许打扫。
医疗之外,事事操心。
吴秀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民政为敬老院老人每人每月拨付914元生活费,卫生院拿着这些钱除了支付老人的吃穿用度,还要每月给他们发些零用钱。敬老院的房屋建于1985年,年久失修,时不时就会出些毛病。修空调、修电缆、垫付医药费,2023年以来,卫生院已经为敬老院垫资近30万元。
作为“大家长”,他还算起柴米油盐的账。比如敬老院之前由一家配送公司配送食材,但一个月餐费将近3万元。吴秀智接手后改由卫生院统一采购,请敬老院3位老人作为代表,每天监督菜品的重量、新鲜程度。现在每个月最多也才花费2.4万元左右,每年能节省开支超6万元。
管理残障人士这个更为特殊的群体更是难上加难。
推开残疾人托养中心的门,听到声响,不少人站在走廊直勾勾地盯着这些“陌生的访客”,卫生院护士长梁芹走在前面,有人一边摸着脑袋一边晃到她的面前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梁芹颇为习惯似地摸了摸他的脑袋问,“午饭吃好了没?”
转过身,梁芹看到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上嘴里重复咬着空杯子,便弯身问她需不需要加点水,老人立刻大叫喊着:“不!不!要!”
走廊白色的瓷砖几乎一尘不染,房间虽然堆放了很多个人物品,但并没有出现想象中让人忍受不了的异味。卫生院接管残疾人托养工作后,先腾出整一层楼作为托养区域,又根据残疾人需求对病房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为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购买电动翻身床,防止褥疮形成。
“肢体残障者住在这里的并不多,以智力障碍为主,所以交流起来需要更多耐心。”前面出现的这些画面是梁芹工作中再常见不过的,因为有责任心、有耐心,她被派来分管残疾人托养工作。院感、用药都需要她事事过问,原本的护理工作也不能放,她只得每天在门诊住院楼和托养楼两边跑来跑去。
成效初显——受托人员得到更好照护,职工也实现多劳多得
2024年全年卫生院实现了养老、残托、康复业务收入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受托人员生病在卫生院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绩效每月增加近千元。
——“医康养残”融合发展一年来的成效令人惊讶!
吴秀智介绍,过去敬老院、残托中心人员生病去二甲及以上医院甚至是区外医院治疗的现象较为普遍。卫生院被评为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卫生院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现在这些人员生病,可以放心地先在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治疗,必要时再按照双向转诊制度转到上级医院。算下来,敬老院、残托中心托养人员的医药护理、生活成本等费用,每年压缩财政开支约21万元。
洪泽区卫健委副主任许金峰说,岔河镇中心卫生院的成效,一方面得益于淮安市卫健委、洪泽区委区政府对“医康养残”工作的重视,主动牵头联合卫健、医保、民政、残联、住建等多部门,打通政策壁垒,使得卫生院能够及时收治托养生病人员;一方面也得益于卫生院本身的努力。抛开与养老院、敬老院本身的距离极近等因素,是卫生院不断盘活自身资源,让原有的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承担起管理照护等工作,减少了人力成本支出。
所谓“盘活资源”,不仅只是利用原有设施,卫生院还主动开拓相关服务。比如,此前卫生院拥有洪泽区唯一一个五星中医馆,2024年,考虑到传统中医康复难以应对托养人员大量的康复需求,卫生院增设康复科,打造康复中心。如今院内的老人、残障人士都可以免费使用康复设备。“同时,我们派出医生参与精神科转岗培训,预计今年就可以开设精神科门诊,为大家提供多元服务。”吴秀智说。
这种经验是否可以复制?
答案似乎是呼之欲出的。“虽然完全以卫生院为核心承载‘医康养残’服务的模式,目前在全国范围都没有太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的实践证明了这样的模式是能行得通、可持续的。”在淮安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董蔚看来,医院利用好存量资源,广泛调动员工积极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从制度和经费上加以保障,一定能合力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样的探索也很有必要!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服务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为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提升城乡社区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照顾好一个老人、一个残疾人,就是解放一个家庭。”许金峰告诉记者,洪泽区三河镇与岔河镇情况类似,都与镇敬老院紧密相邻。下一步,区卫健委将助力三河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区第二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继续探索“医康养残”融合工作。
“既然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已经把路‘跑通了’,我们就会继续在‘医康养残’深度融合这条路上走下去。”董蔚说,市卫健委将以岔河实践为题,研究形成一套工作机制,“一区一策”甚至“一镇一策”,为基层卫生机构走出困境、健康发展从制度上“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对养老、助残的核心支撑与统领作用。
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