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三角有多拼?
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上海GDP达5.39万亿元,江苏GDP达13.7万亿元,浙江GDP达9.01万亿元,安徽GDP达5.06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一年。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翻阅长三角沉甸甸的“经济账册”,一条条数据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站上新的发展台阶,这片通江达海的热土上,又如何持续“沃土生金”,更有力地为全国经济发展挑起大梁?
看总量:6年新增一个“10万亿级”经济体
2月5日,有着“中国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公布经济成绩单: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7.0亿元。在此之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已悉数出炉——数据显示,江苏GDP增量全国第一,浙江GDP总量首次超过9万亿元,上海、安徽经济总量携手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21.48万亿元、23.73万亿元、24.47万亿元、27.61万亿元、29.03万亿元、30.50万亿元、33.17万亿元,这是2018年至2024年各年份长三角经济总量。透过数据之变,不难看出,相较于上一年,2024年长三角经济增量为2.66万亿元,接近于“中国最强地级市”的体量。而对比2018年,长三角经济增量为11.68万亿元。换言之,6年新增了一个“10万亿”级别的经济体。
11.68万亿元,是什么概念?
置于全球视角下,目前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体不超过20个,屈指可数。根据印度尼西亚中央统计局2月5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印尼GDP总量达22139万亿印尼盾。换算下来,刚刚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在国内,获得“10万亿元俱乐部”席卡的眼下只有广东和江苏。山东省统计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为985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据此推算,山东将在2025年稳稳跃上10万亿元台阶。
相较之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6年来,经济增量不仅比肩世界前20经济体,更超过90%的国家,而且领跑北方经济第一大省。
透过上扬的数据曲线,还能够看出什么?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分析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二是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何这样说?仍要以数据说话——2018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23.86%,2024年比重提升至24.58%。“这足见其背后的发展韧性之强。”
探细节:3个视角感受发展脉动
如果说,过去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不利条件,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纷纷突破新纪录,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令人满意,那么,还有一些发展细节,就更值得研析。
细节一:用电量。
电力消费,能够直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态势。华东能源监管局市场监管处处长魏萍在《建设运行省市间电力互济机制加快推进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文章中指出,以长三角为主体的华东电网用电量占全国24%,负荷密度高,尤其是环太湖城市群,负荷密度远超珠三角和东京湾。
尽管上海2024年用电量数据尚未披露,但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历来有着最“费电”城市之称。而来自苏浙皖电力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全社会用电量达84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浙江全社会用电量6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9%,人均用电量更是首次超过一万千瓦时;安徽全社会累计用电35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江苏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8000亿千瓦时大关,相关产业用电数据表明,江苏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国网江苏营销服务中心数字运营部主任邓君华说。
细节二:客运量。
从物流视角看经济发展成色如何,一看货运量,二看客运量。以铁路客运量为例,2024年,长三角铁路年发送旅客8.9亿人次,较2023年年旅客发送量(8.08亿人次)增长超一成,创年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向更深层次探究,这些数字代表着长三角经济圈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你来我往的经济活力。
池黄高铁让大黄山区域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沪苏湖高铁让“包邮区”地理版图实现“横着走”,超级环线高铁让长三角添上一条环形“走廊”……去年,多条高铁开通运营,长三角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破圈,并向着全球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消费枢纽”进发。
细节三:进出口总值。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力量不言而喻,而具备坚强耐力的还有外贸。
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全年,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值16.01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5%,较2023年的36.3%占比再度提升。这表明,长三角地区仍是中国外贸不可缺失的“压舱石”,且作用愈发显著。
谋发展:沪苏浙皖“冲刺开局”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2025年,对长三角而言,显然不会是轻松的一年。
于变局中开新局,放眼长三角大地,沪苏浙皖全会、两会、新年第一会、新春第一会等定向会、部署会皆已开过。2025年乃至更往后一段时间,工作怎么干?答案或许藏在这些会议“纪要”里。
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影响首当其冲,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无论外部形势变化还是自身转型压力,都令上海面临的挑战堪称艰巨。
在上海,“奋力一跳”是近几年提及发展常出现的高频词。早在2023年十二届上海市委四次全会现场——“奋力一跳”,就道出了上海的雄心与决心。从长期看,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眼下,正如春节后首次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到的那样,要抢前抓早、奋勇争先,奋力一跳实现今年一季度开门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困难和挑战。” 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需加力推进。
不仅要勇摘创新之冠,还要深扎实体之根、再扩开放之门。2月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传递出一体推进、协同发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鲜明信号。
浙江省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连续第24年和第4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2年呈缩小态势。
在近期浙江多项工作部署中都提到,今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主攻方向是什么?浙江人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在“均衡”上有更高标准,更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
创新是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引擎。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安徽经济已实现“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但在中西部仍居四川、河南、湖北、湖南之后。
安徽在官宣2024年经济数据时,明确提出目标要“三个往前赶”: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
通江达海处,百舸争“春时”。眼下,试问沪苏浙皖何以开局?无疑,抓手恰在重大项目。
数据无言,却散发出“腾腾热气”——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共安排正式项目186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400亿元、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今年江苏省级共安排实施项目500个、储备项目100个,数量规模同比增加,一季度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07个;2月8日,浙江1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今年安排第一批“千项万亿”工程的重大项目1364个,年度计划投资1.15万亿元;今年安徽第一批开工动员项目622个,同比增加162个,总投资405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9.8亿元。
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