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摇”了吗?
一款名为“摇摇鞋”的产品火了。它两头薄、中间厚,商家宣称:穿着它前后摆动身体,就可以锻炼、瘦腿。
这简直击中了减肥的用户痛点:我不想努力,我还想瘦。在某购物平台上,一些销量较高的店铺,“摇摇鞋”月销量可以上千。
对此,专家纷纷辟谣:摇摇鞋的设计并不符合人体脚部的生理结构,长期穿或导致关节磨损。
不少网友大呼上当:“又被收智商税了!”
网红健康“神器”年年有,比如宣称“能治驼背”的十字形体棍、“抗衰老”的抗糖丸、“越喝越来劲”的人参水……种种“健身必备好物”、“美容黑科技”、“熬夜神器”频频“刷屏”。
然而,有些“神器”一到手,专家辟谣就来了。
专家提醒:所谓的人参“熬夜水”并不适合所有人,部分人群需谨慎饮用。
一笔笔冤枉钱,让人忍不住思考:为啥总踩同一个坑?
“智商税”背后的本能博弈
其实,“摇摇鞋”是十年前的“老套路”了。
早在2012年,市面上就出现了运动鞋版“摇摇鞋”。当时的广告称,这种“摇摇鞋”底厚5-8厘米,中间高两头低的弧形,能够使用户在保持重心平衡的同时,达到减肥目的。
同样的话术,十年后复制粘贴,依旧引不少消费者前“扑”后继。
在健康面前,人们关心则乱,背后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有些商家自然会利用这一点,大发横财。
1915年,上海《进步》报刊登了一款“人体减肥机”。这款号称来自美国芝加哥医院的发明,其原理相当令人“智熄”:让机器上的两个桶形木条发热旋转,夹着臀部、肩部、胸部等需要减肥的部位,“使全身脂肪溶入血中”,“与运动之功用同”。其宣传核心与摇摇鞋没啥区别,就是“不费力地减肥”。
神奇的功效、权威的背书,以及迎合消费者的健康焦虑,这些老套路可谓经久不衰,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健康产品的初代网红,大多崛起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初以口服为主。比如人参蜂皇浆、“生物健口服液”、“儿童营养液”。到90年代,各种用电视广告洗脑全国观众的保健品诞生。洋品牌也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甚至有品牌连续3年成为我国保健食品销量首位。
物极必反,“塌房”随之而来。1995年“中华鳖精”爆火全国,号称提取野生鳖为原料,比野生甲鱼更滋补,电影明星和中国长跑田径教练都为之代言。直到相关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中华鳖精成分就是糖水,全厂没有一只甲鱼,被网友称为“智商税鼻祖”。
此后,健康焦虑越来越具体,健康产品也越来越多。肾虚、容貌、身材、亚健康等焦虑,催生了各种补肾、补维生素、减肥美容等细分市场。
效果宣传也越来越直白。人们坐着喝减肥茶、躺着用甩脂机,一句“不要太瘦哦”让爱美人士纷纷“拔草”。
然而,又想省事、又想健康,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与时俱进的科技皮套
大家都知道不容易。如今,一些简单粗暴的套话,如“三天见效”、“一贴就瘦”、“包治百病”等,已经很难取信广大消费者。
于是,商家们向科学取材,捧出一代又一代“网红”。
有时,消费者对相关科技领域的一知半解,往往成全了商家们的满嘴“火车”。
“概念拼凑”是商家的惯用手法。许多健康产品往往表面上遵循“管住嘴,迈开腿”的原理,搭配自然科学、运动科学、人体力学等领域的专业词汇,给消费者一种“好像有点道理”的错觉。
“绿色”“天然”也是张“好牌”。近期热卖的“网红盐”,以喜马拉雅、美国夏威夷火山等产地为噱头,称“矿物质更多、更营养”。曾经一度热销的竹炭食品,称其中的竹炭能“吸附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毒素”……
20世纪初,卖爆大街小巷的“甩脂机”,是商家“二创”科学原理的经典案例。商家声称:“(甩脂机)采用运动科学中的平衡侧动、振幅叠加原理,让全身脂肪运动起来,把脂肪甩成小颗粒,排出人体。”
如果觉得“站着甩脂”缺乏针对性,消费者还可选择“迷你甩脂机”,绑在腿、腰、手臂上,可谓“甩哪瘦哪”。
2006年,专家、媒体和相关部门集体辟谣“甩脂机”存在“虚假宣传”。然而“甩脂机”在今天依旧热销,部分网购店铺月销量上千,可见其“生命力”。
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可以抬高“身价”。比如弱碱性、小分子团水、离子水、活性水等多功能水;采用“黄金绒”、“色拉姆”、“依克丝”等材料,具有“远红外线”、“纳米抗菌”等功能的内衣……
科技热点也屡屡被蹭。世纪初,各种“纳米+”产品迅速席卷货架,此后又出现“磁疗+”、“量子+”等产品。
2016年,一家名为“龙爱量子”的公司出现,声称过去30年,公司累计投入95亿,持续研发量子科技,并掌握量子科技核心专利M315394。(事后查证该专利不存在)
该公司在官网销售各种所谓“量子高科技产品”,如2.5万元的量子床垫、1万元的量子生态直线杯、8500元神器量子棒等。
这些产品基本共享话术,如叠加“量子能量”“负离子”“太赫兹”,能“改善缓解身体各种疾病”“打通内循环”等。有媒体记者试图购买上述商品,还被告知“断货了”“要等两天”。2019年,波及全国的“龙爱量子”特大传销案被法院宣判。
但量子神话并未结束。2019年,“量子波动速读”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尽管专家很快辟谣,但“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已成为网络热梗。
科学传播领域相关学者指出,网红产品频频使用高科技术语,其实是借助了科学的公众形象,“实用”又“神奇”的“高科技”,给公众带来“可能有效果”的印象。
下次再遇见“网红”,先等等
网红健康产品总是“春风吹又生”,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
正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消费者屡屡被“割”,其实真不是“智商”问题。经过多年积累,身经百战的商家们早早地准备好了全套话术,就等着消费者上钩。
对于网红健康产品的商家来说,卖啥,怎么卖,全看大家信啥、喜欢啥。比如“摇摇鞋”,售价从1800多元到10元不等。无论价格高低,销售界面却大同小异:“明星同款”“权威专家”“人体工程学”“自主研发”……层层BUFF叠加,总有一个打动你。
其实,消费者未必不清楚商家的“小九九”。但“万一有效”、“花小钱,买健康”的投机心理,让部分消费者落入商家精心编织的购物陷阱里。
好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红”产品一经曝光,都会得到各行业人士的共同“审查”,打着“绿色天然”“新兴科技”等旗号的劣质“网红产品”们,都将迎来科学的“暴锤”。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神器”,不妨做个“等等党”。一是等权威媒体发布专家观点,二是等自己的消费冲动褪去。毕竟,靠营销的“网红”,往往很快“塌房”;真正的好产品,经得起科学和时间的检验。
同时,如果真的出现健康问题,应该去医院,不要盲目相信所谓“偏方”和“网红产品”。
总之一句话:相信科学!(陈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