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不敢报40℃?”气象部门权威回应
2025-07-24 08:4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宣  
1

夏日炎炎,不少市民发现手机温度计、汽车仪表盘显示的温度常常远高于气象预报数值,“预报不准”“高温低报”的疑问随之而来。为何标准气温与体感感受差异显著?网传的“气象部门高温低报”是否属实?近日,省市气象部门多位气象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

气候变量会影响人体感知

在位于南京江心洲的南京气象台草坪中央,乳白色的百叶箱静静矗立。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竹君打开箱门,露出里面的精密传感器:“这里测量的是距地面1.5米、通风遮阳环境中的空气标准气温。”

在气象观测领域,“标准气温”的诞生源于近200年的科学探索。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梅解释,百叶箱气温是在通风、遮阳、距地面1.5米的标准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这一设置由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能有效隔绝太阳直射、地面辐射等干扰,确保全球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比如高温天里,柏油路面温度可能超过60℃,但这是地表辐射与空气热量的混合值,并非真正的空气温度。”

而体感温度则是另一回事。它不仅受气温影响,还与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甚至因人而异。“同样35℃,湿度大时汗液难以蒸发,体感可能达到40℃以上;而在干燥有风的环境中,体感会低很多。”刘梅举例,年龄、衣着、活动状态等个体差异更让体感温度难以统一衡量。这也是气象部门以百叶箱气温为标准的核心原因——它是排除干扰后的“基准值”,能为农业、交通等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参考,而体感温度受太多变量影响,无法成为通用标准。

入伏后,全国不少地方热到40℃以上。在网络上,关于“气象局不敢报40℃高温”“刻意高温低报”的言论出现。真是如此吗?戴竹君辟谣道:气象工作者从不会有意把气温报高或报低,而且相关部门对预报员的预测有严格评分。如果预报员报温度为38℃,但实际上是40℃以上,预报员会被扣分。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姚阮补充,江苏省气象部门已具备一定的体感温度测算能力。“我们开发了结合温湿度、风速的经验算法,在‘江苏天气’App的健康气象板块提供体感温度服务,还衍生出中暑指数、穿衣指数等产品。”但他也坦言,由于个体代谢率甚至心率等细微差异都会影响感受,精准量化体感温度仍是难题,目前的预报只能作为参考。

国家级站才是“基准站”

经常爬南京紫金山的市民会看到,在山上有一座气象站。“紫金山有很多树,温度可能较低,那山里气象站能代表南京温度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陆一磊给出了明确答案:不能。南京全域有200多个气温测量点,分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紫金山上的站点属于区域站,仅反映周边局部环境温度,而江宁、六合等地的国家级站才是代表城市整体气候的“基准站”。

这种分工源于观测的科学性。国家级站需建在开阔草坪,远离建筑物和热源,确保数据能客观反映自然状态;区域站则分布在街道、乡镇,更贴近局部服务需求。“城市里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很常见,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陆一磊说,建筑物密集区温度可能比郊区高3—5℃,而紫金山这样的绿地因植被覆盖,温度往往低于市区,“区域站的作用就是捕捉这些差异,为精细化服务提供支撑。”

针对城市温度的复杂性,气象部门正推进精细化预报。刘梅介绍,通过构建1公里分辨率的城市数值模式,细化建筑物、植被等参数,能模拟不同区域的热量交换;再结合高密度自动气象站数据,用机器学习模型订正预报结果,逐步实现“一街一策”的温度服务。“比如给快递员推送配送区域的体感温度,给司机提示车内高温风险,这些都需要基于本地化的精细观测。”

多维度应对体系“战”高温

入伏以后,江苏已经连续6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是什么导致了高温天气频发?

“近年来高温天气频发,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毋庸置疑。”江苏省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杰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1℃,大气环流模式改变,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以江苏为例,今年出梅后(7月1日至20日),全省平均高温日数达9天,宿迁泗洪、徐州邳州等地出现39.7℃的极端高温,6个站点打破历史纪录。

面对这一趋势,江苏气象部门已构建起多维度应对体系。杨杰介绍,全省建成高密度自动气象站网,结合卫星、雷达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温精准监测;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能提前预判高温过程,未来一个月,江苏可能出现4次高温过程,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在应用层面,气象部门参与制定《江苏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为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提供风险评估,还为电力部门提供负荷预测,保障能源供应。

对于公众关心的“能否细化发布地面温度、车内温度”等问题,姚阮表示,部分服务已在推进中。“北京、上海在高温预警中附加闷热指数,江苏的车企也尝试推送车内高温警报。”但他也强调,这些温度受环境影响极大,缺乏统一测量标准,大范围统一发布仍有难度。“目前,我们更侧重提供场景化建议,比如提醒午后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车内勿放易燃易爆物品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文/摄

标签:
责编: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