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自创虚拟币骗局,狂卷3000多万元
2025-11-20 12:0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旭晖  
1

“当初我自己亏了钱,就想着自己搞一个盘子把损失赚回来。”近日,在法庭上,周某(化名)的这番陈述,揭开了一个涉及3800多个账户、资金高达3000余万元的虚拟币传销骗局的起点:一个曾经的“韭菜”,在被收割后,摇身一变,总结起自己的被骗经验,成为了“操盘手”。

随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周某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一个披着“区块链”“去中心化”等高科技外衣的“暴富神话”就此破灭。

一个“回血”的念头,催生3000万元骗局

周某最初也曾是另一虚拟币传销项目的参与者,投入真金白银后,最终血本无归。

“他不甘心就这么算了。”本案承办法官、宿迁经开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孔珊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挽回损失,周某萌生了一个危险的想法:既然别人的项目能骗到钱,为什么自己不能做一个?”

于是,周某开始主导开发一个名为“CRD”的虚拟币项目。为了快速启动,他甚至将原先那个失败项目中部分会员持有的虚拟币,以折算成约40万元人民币的方式,直接平移过来,作为新项目的“启动资金”和第一批“种子用户”。

一个精心包装的骗局就此开张。在“CRD”项目的宣传材料中,充斥着“由海外基金会发起”“基于BSC智能链发行”等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术语。项目方大肆鼓吹其“多重收益”“亮点突出”等特性,用惊人的高回报率作为诱饵,吸引着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投资者。

“想加入,就必须先花钱买我们的‘CRD’币。”孔珊珊介绍:“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入门费’,项目本身没有任何实际的经营和投资活动来产生利润。”

“静态躺赚”加“动态拉人”,传销裂变的双重陷阱

为了让骗局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周某为“CRD”平台设计了一套极具诱惑力的奖金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两条腿走路。”孔珊珊解释,所谓的“静态收益”,就是平台承诺投资用户每天可以获得投资额1%的固定收益。这意味着,如果投入10万元,一天就能“躺赚”1000元,年化收益率高达365%。这种远超正常投资回报的承诺,对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而比“静态收益”更核心、更具欺骗性的,是“动态收益”——赤裸裸的“拉人头”奖励。平台规定,会员通过发展下线可以获得丰厚回报,发展的下线越多,层级越高,获得的奖励和返利就越多。

“这种模式下,早期加入的人赚的钱,都来源于后期加入者的本金。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一个金钱转移的游戏,一旦没有新的资金流入,整个盘子就会瞬间崩盘。”孔珊珊分析道。

经司法鉴定,“CRD”平台在短时间内就发展了3858个用户账户,会员层级深度达到了15层。用户充值总额合计超过426万USDT,按当时汇率折算,涉案金额高达3016万余元。

法官提醒:高科技外衣下的“老套路

案发时,周某的账户里仅获利1520USDT(折合人民币约1万余元),并且这些钱还未提现,就又被他投入平台之中,用于维持骗局的运转。

法院审理后认为,周某的行为完全符合“缴纳入门费”“拉人头”“按层级计酬”的传销活动特征,其组织、领导的行为骗取财物,扰乱了经济社会秩序,情节严重,最终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无论骗局如何用‘区块链’‘元宇宙’这些新概念来包装,其传销的内核是不会变的。”法院提醒:“一定要警惕那些承诺高额回报、鼓励发展下线的投资项目。虚拟货币在我国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业务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面对天花乱坠的暴富承诺,普通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擦亮双眼,切勿被虚假的华丽外衣所迷惑。“脚踏实地,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李振希

标签:
责编: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