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嫂”陆海燕:用爱与责任绘就藏蓝暖色调
2025-11-13 16:51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在南通市通州区公安局刘桥交警中队,大家心中都有位“海燕姐”——陆海燕。她不仅是“警嫂”,更是并肩同行的战友。她曾是刘桥交警中队辅警、厨师,现已退休。业务窗口前,她提供暖心便民服务;食堂灶台上,她将真情融入汤羹。她以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在藏蓝色警营中绘出“家”的暖色,让“并肩战斗”有了温度、成了信仰。陆海燕,1970年4月出生,江苏南通人,是刘桥中队民警王春华的妻子,还荣获过通州分局“十佳警嫂”称号。

▲ 陆海燕给大儿子王俊磊剪指甲(资料图)

柔肩筑就爱的港湾

2004年,陆海燕的丈夫王春华退伍转业成为刘桥交警中队中的一员,彼时的她在新联供销社工作。本该迎来幸福的一家,却被命运无情地施予了重压。大儿子王俊磊在7岁那年被确诊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同年,小儿子王俊锐呱呱坠地,新生命的诞生本该是希望的延续,可现实却让这个家庭重担倍增。

“春华,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交警工作你得好好干,家里的事,我来。”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是陆海燕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决绝。她毅然辞去了供销社的工作,在家一边做零工,一边照顾孩子。

2006年深冬,小儿子突发急症,腹泻不止,而王春华因任务在身无法归家。陆海燕没有一丝犹豫,用棉被将小儿子裹紧抱在怀中,又将大儿子背在身后,蹬上自行车,在刺骨的寒风中从新联骑行数公里前往刘桥求医。此后半个月,她日日往返于两地之间,风雪无阻,但她从未叫过一声“苦”。

那时候,陆海燕一家生活并不宽裕,可生活的清贫并未磨灭她心中的原则。有一次,家里亲戚在刘桥中队处理交通事故,托陆海燕夫妇“行方便”。陆海燕一口回绝,并叮嘱王春华:“你是警察,要秉公执法,不能因为人情违反原则,我们虽然生活在本地,更要以身作则。”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正直,让她在清贫中活出了尊严。

在陆海燕的悉心照料下,大儿子王俊磊能进行简单交流,脸上常挂着笑容;小儿子王俊锐更是继承了母亲的坚韧,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而王春华在妻子的支持下,成为了中队里数一数二的业务能手,多次获区政府嘉奖、先进个人等荣誉。

▲ 陆海燕刘桥中队在工作(资料图)

锅碗瓢盆里的奉献担当

“人这一辈子,要活出点价值,我想为社会再做些什么。”2008年,当刘桥交警中队招聘辅警的消息传来,陆海燕眼里闪着光,第二天就到中队报了名,只为能与丈夫并肩战斗,为社会贡献力量。

面对全然陌生的交通窗口业务,陆海燕迎难而上。基础薄弱的她,白天在窗口躬身实践,晚上则拉着丈夫王春华“开小灶”。靠着一股韧劲,陆海燕硬是从一名“门外汉”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

然而,一年后,由于大儿子在南通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陪读接送,陆海燕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为了不给单位添麻烦,陆海燕辞去了热爱的窗口工作。但她的心始终牵挂着警营,一直密切关注着中队的发展。

2014年,中队食堂老师傅退休,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替人手,中队日常吃饭竟成了难题。“现在孩子大了,我能腾出手脚。让我试试,我乐意作大家的厨娘!”听丈夫说起中队的困境,陆海燕心中那份对警营的牵挂被重新点燃。这一次,她的舞台从服务窗口转到了食堂灶台。往后每日清晨五点的菜市场,总有她躬身挑选食材的身影,六点的中队食堂,炊烟袅袅上扬……

▲ 陆海燕在刘桥中队食堂(资料图)

中队的队员们都知道,无论执勤到多晚,食堂里总有一个人在翘首以盼,蒸箱里永远温着一份可口的饭菜。每天开饭前半小时,陆海燕都会挨个办公室细心询问:“今天有几个同志在外执勤?大概几点回来?”然后根据人数,精心准备好每个人的饭菜,一份份放进蒸箱保温。“大家伙这几天连轴转辛苦了,今天做了你们喜欢的红烧肉,多吃点!”每顿饭,陆海燕都会陪着大伙一起唠唠家常,关心着中队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文员王懿至今还记得那个温暖的惊喜——有一次,她在饭桌上随口说起儿子的生日快到了,没想到陆海燕默默记在心里,连续熬夜一周,亲手织了件毛衣当作礼物送给了儿子。

“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大家早上都没什么食欲。海燕姐就变着花样做早餐,小米粥、南瓜饼、杂粮饼……一个冬天竟做了十几种,最后大家都长胖了。”每每提起陆海燕,中队的同志都赞不绝口。其实,大家伙难忘的不仅是她做饭的好手艺,更是那份把每个人都放在心上的真情。(张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