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银线如练,横亘田野。一架无人机沿着220千伏线路走廊缓缓巡飞。地面上,运检人员双手紧握操纵杆,目光随无人机航向同步移动。李松站在一旁,手掌覆盖在徒弟俞天鹤的手背,不停地调整摄像机的角度:“镜头要追着他们的眼神走,那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话语间,是拍摄巡线视频的核心窍门,更是他攒了多年的“看家本领”。担任国网南通市海门区供电公司宣传专职的李松,本可轻松“准退休”,如今却比以往更忙——他要在告别岗位前,把自己攒了多年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传给年轻人。
十五年来,李松用笔墨书写故事,用镜头定格感动,累计发表通讯超过30万字,50多件作品被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主创的微电影更是屡获殊荣,拿下10多项大奖。
转行,缘起一份热爱
说起来,学生时代的李松就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初中到高中,他的作文屡屡成为“范文”,还曾代表学校参加县、市作文竞赛,捧回海门“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高中组)”等荣誉。那份对文字的热爱,也悄然埋下了他日后从事宣传工作的种子。
1985年,高中毕业的李松被聘为初中代课教师,站上了“三尺讲台”。一年后,他通过城镇待业青年招工考试,进入海门县供电局,从此开始了与电力事业相伴的职业生涯。
培训期间,他被推选为班长,协助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这段经历被宣传人员写成报道,登上了《南通供电》。当他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得难以自持:“那种开心的感觉,比中了大奖还要强烈!”从那时起,李松就对宣传工作充满了向往。
此后23年,他一直在运行值班岗位工作,从220千伏变电站的跟班实习工,一路成长为正值班员(值班长)。工作之余,他总爱提起笔,把变电站的点滴日常、同事们抢修操作的动人场景写成散文或诗歌,投给《南通供电》和后来的公司内网。
在众多稿件中,有篇《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选择》散文,被收录进南通供电公司《文学俱乐部作品集》。文中,李松细腻的笔触打动了众多读者,他也渐渐成了公司里有名的“业余撰稿人”。
2011年,海门供电公司宣传岗位因人员调动出现空缺,领导想到了李松。可那时他已担任值班长,岗级高,一旦转岗,工资将下降近三成。一边是丰厚的收入,一边是心之所向,李松陷入两难。身边同事也劝他:“这个年纪了,图个啥?还是收入最实在!”
“那段时间,确实纠结。”李松坦言。直到母亲一句话点醒他:“喜欢就去做,有些东西不是钱能衡量的!”反复思量后,他想通了:“人不能只盯着钱,总得为热爱拼一次。”最终,他毅然走上宣传岗位,扎进这片向往已久的天地。
苦练,源自一份初心
来到新岗位,李松就面临“本领恐慌”——他擅写散文诗歌,对新闻写作却并不在行。他心里清楚,唯有苦练“内功”,才能破茧成蝶。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精读1篇优秀稿件,每周采写2篇新闻,每篇稿子至少修改5遍。他还广泛搜集优秀新闻作品,耗时3个月,建起一个有千余篇含电力获奖稿件的“新闻案例库”。
那段时间,李松整天沉浸在“稿库”中。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中,李松的业务能力稳步提升。转岗一个多月时,他听说生产班组正推行“模块培训”法,立刻找到人力资源部主任了解情况,连夜赶出2千多字的稿件《点亮创新的“火种”》,满怀信心地投给《国家电网报》。可一个多星期过去,稿件石沉大海。他主动联系编辑,得到的反馈是:专业术语太多,缺少人物故事。
李松没有气馁,当天就联系常乐供电所,第二天一早等不及公司派车,就自己开车赶到实训室采访。他看到青年员工陈兵正在练习装表接电,没有贸然打扰,而是拿着本子静静站在一旁认真观察。待训练结束,他才上前采访。刚聊3分钟,陈兵接到师傅电话,要一起去居民家处理停电故障。李松二话不说,跟着上了抢修车。
路上,他与师徒二人闲聊,捕捉到不少鲜活素材。在抢修现场,他又观察到陈兵处理故障时娴熟的动作,还询问到客户对他的真实评价。回家后,他连夜改出二稿,仍觉得视野不宽、深度不够。
于是,他继续深入采访:找分管领导了解创新初衷,向运维站经理核实方案难点,又采访了6名“季度明星”员工。从办公室到实训室,再到作业现场,他跑了10多个点,采访了16人,在历经3个通宵、数轮打磨后,稿件终于登上《国家电网报》版面头条。这也是他从事宣传工作以来发表的第一篇通讯。
媒体融合时代,对宣传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高中时就是摄影兴趣小组的骨干,李松清楚自己在视频剪辑方面仍是“门外汉”。为迎头赶上,他主动向年轻同事请教,苦学视频剪辑技术。
李松的电脑旁,总放着一本大号笔记簿,里面密密麻麻记满文字,还画着各种按钮位置和操作顺序,那是他的“学习笔记”。有一次,为学会“淡入淡出”转场效果,因教程播放太快,他就把视频调成0.5倍速,每出现一个步骤就暂停记录,然后对着软件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这份“内功”让他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2023年9月,南通至海门沿江美化工程竣工,供电助力长江治理的视频通稿任务经与新华社编辑沟通后,落到了李松肩上。凭借自己的功底,他很快完成了文字稿与拍摄方案写作,随后扛起设备直奔江堤。回家后又连夜剪辑,最终《江苏南通:水清岸美长江绿》由新华社重磅发布,让供电人的生态担当被广泛看见。
绽放,成于一份执着
“宣传工作的成就,从不止于一时兴起,更源于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热忱,以及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是李松深耕宣传领域十余年的信念。这份执着,让他收获了成长与认可。
他的执着,成就了一个“好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松听闻农民工季一山无偿赡养失忆老人16年的感人事迹。他第一时间联系老人家属摸清情况,获取季一山的打工信息,下班后立即邀约海门日报记者,饿着肚子直奔上海展开采访。深夜,他又马不停蹄赶回海门撰稿,以最快速度推出报道,让这份质朴的善意传遍四方。
他的执着,填补了一项“空白”。2013年,李松的履责故事《拦街》被省公司录用,要求拍成微电影,他负责剧本创作。当时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就从网上下载相关素材,边学习边创作。为了让剧本更贴近场景,他多次去拍摄现场熟悉情况。影片拍摄适逢高温,他连续10多天坚守在现场,每天工作10多小时。1个月后,微电影《拦街》终于出炉,填补了南通供电系统在微电影创作上的空白。
他的执着,带出了一支“队伍”。李松藏在笔墨光影间的“挚爱”,凝聚起了一股温暖的向上力量。在他的影响下,众多有兴趣的员工陆续加入到宣传队伍。他根据每位员工兴趣爱好,建议部门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新媒体兴趣小组”等,并授课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宣传工作注入新动能。
他的执着,打造了一批“精品”。通讯《16年无偿赡养失忆老人的农民工——季一山》获江苏省行业新闻二等奖,《“转”出现场一片晴空》摘得《江苏电力报》“供电杯”新闻一等奖;主创的档案片《猛龙过江》荣获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特等奖;微电影《拦街》《一等功臣的阵地》分获国网英大传媒微电影大赛“最佳拍客”和“十佳影视作品”,还有《海门爸爸》等多部影片。
他的执着,得到了一份“认可”。海门供电公司的宣传工作成绩显著提升,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电力公司“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南通供电公司“新闻宣传标杆单位”。他个人也多次被中国电力传媒、《江苏电力报》等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虞诗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