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在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金桥村,88岁高龄的顾开之先生,凭借对诗词的热爱与执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在岁月中缓缓流淌,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顾开之年轻时就钟情于诗词创作。20多年前,从医师岗位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世界。凭借着满腔热忱与勤奋笔耕,顾老相继出版了两本诗集,收录了退休后创作的500多首诗词。丰硕的创作成果,让他收获诸多荣誉,成为中华诗词学会重点诗人。
顾老的人生经历丰富。1938年出生的他,青年时期师从南京中医学院已故中国针灸学家孙晏如教授和通州区名老中医钱晏清医师学习中医,上世纪80年代又进修西医,一生从事医疗事业。退休后,他一头扎进诗词和书画创作领域。用对国家和家乡的满腔热爱,写下无数脍炙人口、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诗篇。
顾老在创作上坚持“三个不论”,即不论题材、不论体裁、不论古今中外。他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坚持观看央视《新闻联播》。国家的每一个喜庆节日和重大成就,都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他诗情奔涌创作9首诗词;欣闻神舟飞船升空,他又赋诗七首。这些诗作,饱含着他对国家繁荣的喜悦与自豪。
除了关注国家大事,顾老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入选《中华美德诗词集锦》的“孝亲”一诗中,“菽水承欢事可嘉,孝亲宿愿未曾赊。中华儿女多崇德,既爱严君更爱妈”,质朴的语言传递着深厚的亲情;“插秧”一诗“秧针盈尺插良田,俯首垂肩步步联。水底蓝天惊踏破,镜中碧玉喜镶全。弯腰自认非甘后,退足谁知是向前。如血残阳撑不住,归来谈笑省金莲”,生动描绘出农民劳作场景,充满生活情趣。这些作品不仅被各类诗词宝典选用,更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年过八旬的顾老,艺术造诣颇高,但他为人谦逊,热爱生活,广交良友。无论是诗词书画界名流,还是普通百姓,他都热情相待。尤其对年轻诗词爱好者,他更是热心指导,坚持不论对方职业、不论对方远近、不论认识与否的“三个不论”原则。20多年来,他担任南通《青山诗词》杂志副主编,不辞辛劳为全市诗词爱好者修改诗作。
顾老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子女知书达理、孝老爱亲。然而,岁月也给顾老带来诸多挑战。近10年来,他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几近失明、失聪;两年前,爱妻因病去世;2025年夏天,身患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的他,腰部又患上带状疱疹。但病痛并未打倒他,在子女照护下,他依然坚持诗词创作。他先后创作了《航母成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数百首诗作和楹联,忍着病痛整理数百首诗词新作,只为实现出版第三本诗集的夙愿。
顾老平生酷爱梅花,笔名“驿梅”。他如梅花般刚毅,拥有高尚人格魅力。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他就像一朵芬芳吐艳的梅花,散发着独特魅力。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顾老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文艺才能百花齐放。顾开之先生用一生诠释着对诗词的热爱,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文学艺术创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陈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