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你看这块地方修得多平整美观,不像以前那样杂草丛生了!”11月4日,站在百花馨苑二期南大门外的退界地块前,商户李师傅指着新砌的围墙,语气里满是欣慰。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平整干净的空地,半年前还是围墙歪斜、杂草没腰的“城市死角”。作为国有待开发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权属模糊,这里成了没人牵头管的“三不管”地带,与周边窗明几净的新小区形成刺眼反差。如今这喜人的变化,源于百花苑社区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以“三民三实”机制为抓手,牵线多方搭台攻坚,让“无人问津”的地块终于迎来“共同守护”的新生。
这片约4000平方米的退界地块,像块“心病”压在周边居民及商户心头。“下雨积水漫路,晚上黑灯瞎火,老人小孩路过太危险。”居民张阿姨回忆,去年下半年起,社区就没停下整治的脚步,先后对接街道建设办、市政部门,但资金难题像道坎,让地块整治迟迟没能纳入城建计划。今年6月,愈发糟糕的地块环境让商户投诉量骤增,社区一边耐心安抚群众情绪,一边迅速与街道指挥中心会商,随后向区指挥中心反馈情况并提请协调。很快,崇川区指挥中心依托区人大代表“三民三实”工作站,组织6家单位现场办公,搭建高层级协商平台,与此同时,联络站通过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全程跟踪进度,推动各方协同作战,让整治工作按下“快进键”。
全程盯办 织密执行“监督网”
整治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保障在监督。前期因多种因素陷入停滞时,社区没有“等靠要”,而是安排专人跟着人大代表跑部门、问进展,让大家看到“事情在推进”。当遭遇商户集中诉求、相关工单被退回的困境时,社区一方面做好群众情绪疏导工作,一方面积极寻求突破路径。整治方案确定后,社区迅速组建专项工作群,每周定期跟进拆除许可审批、施工进度等关键环节,实时掌握整治动态。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启动协调机制对接相关部门解决,确保整治工作不跑偏、不拖延。经过一个月的高效推进,地块内的破损围墙已全部拆除,场地平整工作也顺利完成。
多元共治 构建长效“生态圈”
这片地块的转变,是一场“众人拾柴”的共治实践。崇川区人大代表“三民三实”工作站牵头,用“现场办公”的方式打通了部门壁垒;天一公司接下“硬活”,把危墙拆了、场地平了、渣土清了;国资公司加班加点核查土地性质,为后续管理划清边界;市政部门则将地块纳入城建计划,让长远提升有了保障。没有哪一方“单打独斗”,却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精准发力”。社区则像条“纽带”,一头连着群众,组织商户代表把“要安全、要整洁”的诉求说透;另一头连着部门,每天跟进审批、施工的每个环节。如今,地块已由和平桥街道与百花苑社区共同托管,据悉,接下来将启动绿化提升并移交专业单位管养。从“没人管”到“共同管”,再到“长效管”,“政府主导、企业出力、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让百花苑的居民多了块“放心地”,更为城市里类似的“治理难题”,写下了一份温暖又务实的答案。(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