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10月28日下午,南通市跃龙中学礼堂内暖意融融。现场,几位身着玫红马甲的银发老人正搀扶着高龄老人入座,马甲背后“长青嬷嬷服务队”的字样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当天,“历‘九’弥新 志愿闪光”主题活动暨长青嬷嬷服务队敬老爱老助老故事分享会在此举行,崇川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周勇,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燕,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陆松花,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新等出席活动,与百余位观众共同见证这支银发志愿队伍的九年坚守。
在崇川区敬老服务队伍中,长青嬷嬷服务队是一支亮眼的银发力量,队员平均年龄68岁,九年里从20人发展到44人,成为基层为老服务的重要力量。
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新在致辞里,点出了这支队伍的“暖心密码”:“用‘五个一’机制实现了从临时帮扶到常态守护的跨越,用‘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了个性化需求,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她们以‘银发力量’温暖诠释了志愿服务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社区养老的有效路径,更是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活力细胞’。”
“每个星期二的清晨,玫红马甲会准时出现在巷口……”诗朗诵《玫红马甲与星期二》的声音刚落,台下93岁的侨眷曾韻华老人就红了眼眶。她指了指前排的丁建萍:“那就是我的‘周二姑娘’,每个礼拜来陪我唠嗑、读报嘞。”被点名的丁建萍有些腼腆:“阿姨总说谢,其实我也受益,陪她说话听她讲往事,像多了个家人。”这样的双向奔赴,在随后的故事分享环节频频上演,5 位讲述者中,有8年“老嬷嬷”,有被帮扶后加入的“新力量”,朴实的叙述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在现场流转。
最让观众动容的,是服务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爱心馄饨暖洋洋》。剧中志愿者上门为独居老人包馄饨、打扫卫生的场景,正是她们每月的日常。“这样的‘小事’,九年做了4800多件。”队长周翠兰笑着说。
爱心企业致谢环节中,崇川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燕与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新将镌刻着“爱心助益 彰显担当”的水晶杯,逐一递至凌超等企业代表手中。奖杯折射的暖光里,对善举的认可在无声中传递。据了解,这些企业已为辖区老人捐赠了方便出行的轮椅、家用血压计,以及数百份烧饼、米、油等物资,其中南通市顺发面粉厂持续5年资助4万余元,这些物资与资金的帮扶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企业长期扎根公益、心系老人的生动体现,未来他们还将以更持久的行动延续这份责任,与嬷嬷服务队一起让爱心覆盖更多老年群体。
紧接着,崇川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陆松花与和平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潇潇共同为“最年长好嬷嬷”戴上纪念徽章。74岁的许淑云双手接过徽章,指尖轻轻拂过徽章上的“长青”二字,眼中泛起微光,台下掌声再次响起。
一件马甲一份担当,在新进志愿者服务马甲颁发环节中,和平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陆恺铭将崭新的玫红马甲逐一递到三位新志愿者手中,他们接过马甲,眼神里满是坚定和对未来的期许。
活动接近尾声时,长青嬷嬷服务队领路人周翠兰走上台,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日志本。“这是2017年的服务日志,当时我们只有25名志愿者、12位帮扶对象。”“帮李阿婆买菜。”“陪张爷爷去医院。”......周翠兰翻到最后一页,声音略带哽咽却格外坚定:“现在我们有44名志愿者、55位帮扶对象,累计服务超2万余人次。谢谢政府和大家的支持,未来我们还会用爱心温暖更多老人。”
散场时,“玫红马甲”还围着老人,有人帮老人把围巾理好,有人记下次上门的时间,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九年多时光,这支“小老人”队伍用坚守将微光聚成暖阳。从现场的一幕幕温情场景中,看到的不仅是对九年公益路的回顾,更是新的起点。长青嬷嬷的每一点微光,都在暖着崇川的“夕阳红”。未来,这抹“巾帼志愿红”还会继续穿梭在邻里间,把温暖送到更多老人身边,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注入更多温暖力量。(穆辉颖 张维维 谢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