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百花苑社区的活动室里,午后的暖阳透过玻璃窗,落在68岁的蔡锦霞指间,她正捏着红纸示范剪纸,对折、压边、下剪的动作娴熟,围坐的老人们跟着模仿,不时有人举起半成品请教。墙上,“江苏省科普示范社区”的铜牌与满墙的学员活动剪影相映,这一幕日常,恰是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二十年办学的生动缩影。自2005年从不足3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起步,这所当年率先探索在社区开设的科普大学,已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老年人,从最初的养生保健、家庭节能课程,逐步拓展为覆盖健康养生、智能应用、文化艺术三大领域的学习平台。它没有华丽校舍,却凭着“贴紧银龄需求”的坚守,成为老龄化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更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实践,写满了民生温度。
从“挂号难”到“指尖通”,科普课程对接银龄实际需求
“以前去医院挂号,得大清早去排队,现在我自己能约专家号,还会给孙子发视频,连他都说‘外婆变时髦了’!”年近七旬的张阿姨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调出挂号记录时,眼里闪着雀跃的光。这抹光亮的背后,是百花苑社区科普大学二十年如一日的“需求追随”,这里从不设“固定课程表”,始终以银龄生活难题为起点。早年社区老人频遭保健品骗局,学校联合社区医生开设“科学养生课”,用真假对比、案例拆解科普;见老人换插座怕触电,退休电工王师傅的“电路安全课”应运而生,带实物手把手教学;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入门课”细化到调字体、辨钓鱼链接,还编印了“一步一图”手册。
二十年来,20余门课程持续迭代。旧衣改造课让旧衣变新,民警客串防诈课,用本地案例警示,广场舞课兼顾膝盖健康。这所“无围墙学校”吸引力十足,高峰期近百人挤在不足百平方米活动室,外社区老人也坐公交车前来“蹭课”。
从“学员”到“教员”,银发群体撑起的长效普及网
明星教师陈宝泉随身携带两本笔记本,一本记电路知识要点,另一本写满了教学心得。这两本笔记不仅是他的教学日常记录,更见证了社区科普大学的核心实践,不依赖外部师资“输血”,转而从银龄群体中培育“造血”力量,让科普教育扎根社区。
蔡锦霞是“学员变教员”的典型。最初上剪纸课,她连剪刀都握不稳,红纸不知剪坏了多少张。后来在教员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剪纸技巧,更成为了一名剪纸“能人”,通过“教员培训”她学习通俗讲解剪纸技巧、应对不同基础学员的方法。如今,她已在护理院教学剪纸。像蔡锦霞这样的“银发教员”如今已有数位。为稳定队伍发展,学校搭建支撑体系,开设“教员提升课”请专业老师传授教学方法,举办“师徒结对”,让银龄从“教育接受者”变为“社区建设者”,实现自我价值升华。
从“点头之交”到“老伙计”,课堂织就邻里温情
作为社区银龄群体的“聚集地”,这所科普大学的课堂早已超越知识传递本身。曾有独居老人因未如常参与课程、发送日常问候,被学员及时察觉并联系社区救助;新搬入社区的老人遇到学习难题时,总有同伴主动伸出援手;不少学员还自发参与社区“爱心送餐”服务,整理养生贴士等,这些细微处的温暖,皆源于课堂搭建的情感联结。如今,只要在科普课堂提及社区活动,居民响应率远超以往,曾经“门对门不相识”的社区氛围,正被这份温情悄然改变。
二十载光阴流转,这所家门口的“大学”,凭借对银龄需求的坚守,从最初的几门课程,成长为服务全面的“银发阵地”。“就想让老人多学一点、多交些朋友、多找到些自身价值。”校长周素君的话语朴素却有力。这份扎根基层的坚持,不仅照亮了银龄群体的晚年生活,更书写出基层民生服务的动人答卷,成为社区治理中一抹温暖的“平凡力量”。(夏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