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遗址朋友圈已设置:超6000年可见
2025-10-24 10:3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苏超”决赛将南通与泰州的热度推向高潮,当目光聚焦赛场时,不妨回望两座城市更深的联结——同处江淮大地的它们,早在六千年前就因青墩遗址结下文明羁绊,这里曾属泰州今归南通,文化遗存更串联起两地早期文明藏着江淮先民的共同记忆。

假如6000年前有朋友圈,那青墩一定是朋友圈里最“时髦”的崽,永远走在时代前沿,毕竟那时的青墩“想低调,就是实力不允许”。

青墩遗址发掘现场
带柄穿孔陶斧“中华第一斧”

青墩遗址中出土的带柄穿孔陶斧,泥质红陶,长18.4厘米,其大小约为实用器的1/4左右,可分为器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柄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棒状,前粗后细,前端翘起,有浅槽可嵌入穿孔斧,槽后有三孔,可穿绳缚住穿孔斧使其固定在槽内,柄后端作半月形,并有三角形穿孔。此陶斧外形较小,非实用工具,是一件具有社会属性和象征意义的器具。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带柄穿孔陶斧

穿孔石斧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但由于柄一般是木质的,埋藏地下数千年早已腐朽无存。“石斧和柄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曾几何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们。

青墩带柄穿孔陶斧的出土有效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这件陶斧为全国墓葬发掘中仅见,被誉为“中华第一斧”。因其具有的完整性、科学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已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宝),成为青墩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之一。

以青墩带柄穿孔陶斧为原型制作的文创书签

青墩带柄穿孔陶斧原件为南京博物院珍藏。目前,青墩遗址博物馆展出了南通文物部门完全按照原件精心复制的,亦可以看到其形制和风采。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多建在临近湖沼、地势低湿、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的地带。干栏式房屋建在木栏架上,一般离地2米多高,人在上面既可防潮散热,又能防御毒蛇野兽;下层还可以圈养家畜。

青墩遗址博物馆内的复原现场

我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在海安青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数量的建筑木构件和柱洞遗迹,其中木构件有木桩、圆木条和木板等。

木桩的下部多数从四面砍削成圆锥形,少数从一面砍成陡直的斜面。这些木桩一般都竖直地插入地下。圆木条和木板也是当时人们加工过的建筑构件,有些圆木条端部还有砍凿出来的卯榫痕迹。可以判断,竖立的木桩可能是当时干栏式房屋的下部木架结构部分;圆木条和木板则可能是屋顶、墙壁和地板的残余。

青墩遗址发掘的干栏式建筑木桩

在长江北岸发现干栏式建筑,为我国史前考古上首见,它对研究我国远古时期居民的类型、分布和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说明6000多年前,长江北岸的青墩古人已和浙江河姆渡古人一样掌握了干栏式建筑技术。

麋鹿角回旋镖

青墩遗址出土的“回旋镖”是用麋鹿角制成的,属于珍贵文物,为避免受到损伤,对其使用性能至今尚未进行过模拟试验。但从其体型、厚度和重量等方面考虑,用法应是投掷出去,以狩猎获取食物。

青墩遗址出土的回旋镖

青墩遗址出土了6件回旋镖,其中4件整齐叠在一起,作为随葬品埋在一座墓中。6件回旋镖全都用麋鹿犄角制成,有3个自然分叉,全器一面磨平,另一面保存原来的凸面,3个端部都磨出了扁刃。

海安境内河港很多、芦苇丛生,麋鹿、野猪、野鸡成群,自古就常有人猎射,春秋时期即是著名的射猎场所。青墩遗址文化层内出土了大量的鹿骨、鹿牙、鹿角和鹿角制作的镞、匕首等武器,这就证明了狩猎仍是当时青墩人重要的经济生活来源。

回旋镖是澳洲土著文化最典型的标志,青墩遗址发现的回旋镖在我国尚属首次,可确定为6000年前的青墩人所制造和使用,是目前亚太地区已知最古老的这类狩猎工具。

炭化稻谷

炭化稻谷是稻子在地下深处封闭空间里,经过长时间无水、无阳光、无空气的环境,形成一种保护相对较完整的失水干燥稻粒,实际上已经在压力等复杂环境下碳化,也就是向化石方向发展。

炭化稻谷

1973年夏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不仅证明了河姆渡古人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且改变了黄河流域是中国远古文明唯一源头的传统定论。

令人惊喜的是,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都远不如河姆渡的青墩遗址,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炭化稻谷,而且是“成团成团的炭化稻谷”,更难得的是在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酒器。经专家们鉴定,青墩遗址出土的是偏粳型稻,这种适宜用来酿酒,这就证明,当时的青墩人已掌握水稻栽培技术,食物有了恒定的来源,并且可以定时定餐进食。

青墩遗址博物馆中复原先民种植水稻的情景

炭化稻谷的发现,表明青墩古人早在6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从而为长江中下游同样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源头提供了又一铁证。

青墩遗址发掘现场

除了上述考古发现,青墩遗址中还出土了刻纹麋鹿角、红陶鬶、鸭形壶与灰陶杯等大量石器、骨角器、陶器及少量玉器。

青墩如同江海大地的脉搏,沉稳地跳动了六千年。它不只是史书上一处遗址,更是海安人共同的“根骨”记忆,是这座城市深植于土壤之下的文化基因与身份认同。(管文雯 周瑞萌)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