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0日南通讯 近日,和平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茉莉花开·艺通江海”系列活动之“戏曲入社区 传承在少年”非遗课堂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孩子们在越剧老师指导下,学习《梁祝》选段的水袖动作与台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场活动是和平桥街道“护苗”行动的缩影。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开展各类主题活动30余场次,覆盖多所中小学,惠及青少年及家长超2800人次,逐步从“阶段性活动”向“长效化机制”转变,切实让“护苗”行动走进社区、贴近家庭、融入日常。
阅读滋养心灵 文化浸润成长
“原来《梁祝》的故事不仅能在书中读,还能通过水袖的挥舞、婉转的唱腔更真切地感受到!”刚完成水袖体验的王苏萌同学,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平桥街道将阅读推广作为“护苗”行动的文化根基,不断拓展阅读边界。在七夕活动中,坤灵越剧社的老师通过“讲解+示范+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从经典戏曲中“读”懂文化故事。和平桥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社区书屋,联合妇联、关工委将传统阅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让青少年在沉浸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清源净网护航 守护清朗空间
为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平桥街道将“扫黄打非”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的文化安全防线。在濠北社区实践站,志愿者用非法出版物样本向居民讲解辨别方法。书屋内设置“绿色阅读区”,实践站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警示视频。由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护苗小分队”每月巡查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今年已巡查9次,整改问题3处。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宣传+巡查”的组合拳,有效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提升了家长和孩子的版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普法守护青春 法治融入生活
围绕“情感边界”“网络表达”等青少年成长话题,司法所志愿者在濠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活动通过“社交平台发祝福如何避免侵犯隐私”等生活化问题,引导青少年思考法律与生活的联系。现场的“法治情景模拟”环节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会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打破了普法的说教印象,让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今天才知道‘尊重他人’‘保护自己’都和法律有关。”参与活动的南通中学高二(8)班的张凌杰说。活动结束后,高二(8)班班主任方莺老师也感慨道“活动后孩子们问我‘网上造谣算不算违法’,说明他们真的听进去了,也达到了‘护苗’普法的真正目的。”
据悉,和平桥街道将继续丰富阅读载体,将“扫黄打非”巡查纳入社区日常,探索更多“传统节日+法治教育”形式,持续织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网”,助力他们成长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好少年。(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