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学方言、唱大歌、秀民族服装、品山海味道……近日,新城桥街道欣欣然志愿者团队再次走进贵州省从江县占理村和小黄村,为结对的侗娃们带去沉甸甸的爱,再续长达九年的公益文化情缘。
这一公益行动源于欣欣然2016年发起的“牵手占里儿童 爱心助力成长”公益项目,至今已有两百余个南通家庭与贵州占里、小黄两个村寨的侗娃结对,为结对侗娃们寄去衣物、书籍等生活学习物品。今年的公益活动更吸引了南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育梦童行”实践团的加入,十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共赴公益之行。

普通话遇上方言 千里交流无障碍
“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大歌没有专门文字记载,通过侗语口口相传,采取‘众低独高’复调音乐唱出侗族人对自然崇拜、生活智慧与民族历史。”在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里讲解员细致地讲解。此次公益行南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育梦童行”实践团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任务。志愿者参观大歌博物馆,拜访82岁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学唱侗族大歌,感受方言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记忆和情感;发放推普手册和问卷,解答村民智能手机操作、电商平台沟通等场景中的普通话应用问题,用推普助推当地文旅发展和电商事业。“我们以前都用侗语沟通,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不会说普通话,和村外来的客人难以沟通。现在我们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推普工作真是很及时。”小黄村村长吴江林感慨道。

语言是文化载体,方言传承历史,推普加强交流,志愿者们在助推侗寨乡村振兴道路上,既守住了根脉,又走向了未来,让沟通跨越山海无障碍。

田野上阅见书香 文化之约撒希望
初秋的侗寨,稻浪轻摇,鸟鸣啁啾,在小黄村的梯田上,梯田上的读书会正在开展,二十余名侗娃在欣欣然亲子俱乐部负责人、江苏省全民阅读推广人周玉暄老师的带领下,手捧书本专注阅读。“《慢石榴》和孩子们一样,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周老师向孩子们分享绘本《慢石榴》。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片段朗读、绘本句接力赛等形式,以自然为卷,感受着阅读的乐趣。此时,书香和泥土的芬芳融合,朗朗读书声与风吹稻浪声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公益行期间,志愿者还组织了风雨桥读书会,侗娃们在侗族民间故事绘本《找金鸡》里找到了自家银饰上的花纹、村口鼓楼的建筑和风雨桥上的木雕花。“这是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兴奋地说。

据悉,读书会得益于欣欣然“牵手侗娃”小橘灯爱心图书角项目,九年多来已募捐图书上万册,小橘灯读书会、梯田读书会、风雨桥读书会……让孩子们在书本中感受自己民族的伟大,更看到山外的广阔世界。“阅读就是在播种希望。”周玉暄说。
长桌宴上品美味 山海相连一家亲
长桌宴是侗寨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在小黄村风雨长廊的长桌宴上,村民们准备了糯米饭、烤鱼烤肉、辣椒水等丰盛的侗寨美食,欣欣然志愿者带来了鱿鱼仔、大虾仁、海蜇头等南通江海美食,当鲜美可口“海的味道”与酸辣爽口“山的味道”相遇,山海一家亲更加具象化。“这次活动让小黄侗寨的孩子们尝到了南通大海的味道,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小黄村村民吴艳梅笑着说。

最后,南通和小黄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特色走秀,双方身着各自特色民族服饰,素雅与斑斓在阳光下相映成趣。围成圆圈,伴随着《爱我中华》的歌声跳起多耶舞,舞步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让团结奋进的精神在舞动的身影中熠熠生辉。

9年的帮扶之路,9年的深厚联结,架起了江海与大山的连心桥,让文化的种子在交流中生根发芽,不少小黄村的孩子通过帮扶走出大山、完成学业,南通的孩子也渐渐懂得“大山里的歌声”。如今,这场跨越千里的约定仍在延续,相信在未来,南通与侗寨的情谊会愈发深厚,两地文化的交融也将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书写出更多温暖的故事。(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