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8日南通讯 作为基层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平桥街道立足基层文化传播主阵地职能,以青少年文化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活动,为辖区青少年搭建起触摸历史、传承技艺、厚植情怀的成长平台,让文化的种子在青春心田生根发芽。

笔墨间解码古蜀文明
起凤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南通大学“芽儿青”文化艺术服务团开展“七彩的夏日”系列活动之“童笔绘三星堆·稚趣溯文明”暑假公益课堂。将神秘的古蜀文明娓娓道来,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历程,到青铜纵目面具的奇幻造型,再到青铜神树的象征意义,一个个知识点在互动问答中变得生动鲜活。孩子们时而蹙眉思考“面具为何有突出的眼睛”,时而兴奋分享“神树是不是连接天地的通道”,学术性与趣味性在课堂上碰撞出奇妙火花。
到了创作环节,画笔成为解码文明的钥匙。有的孩子用浓烈色彩勾勒面具轮廓,有的以灵动线条再现神树风姿,作品中既有文物的古朴神韵,又透着孩童的奇思妙想,让千年文明在笔墨间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场“认知—体验—创造”的闭环活动,悄然加深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思辨。
指尖上传承千年技艺
当非遗漆艺遇上暑期课堂,古老技艺便有了青春传承的新路径。“战国时漆扇是贵族专属,唐宋时融入螺钿工艺,明清时金箔入漆成珍品。”朱老师的讲解将漆扇的千年发展史徐徐展开。从朱红与玄黑的礼制配色,到藤黄与石绿的草木清新,再到金箔混靛蓝的华贵质感,每一种色彩都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巧思。
实践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屏息凝神,尝试将扇面以30度角垂直浸入漆液,看水墨般的渐变在扇面晕开;或是转动扇面,任离心力织就星河般的螺旋纹。三年级的朵朵举着“晚霞扇”笑靥如花,男生们则比拼着谁的螺旋纹更像“宇宙漩涡”,在创作中,孩子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温润的漆面,更是“慢工出细活”的传统造物精神。

故事里厚植家国情怀
在“归巢领读”全民阅读分享会上,返乡大学生刘玙娴以“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红色阅读分享。她精心挑选相关书籍片段,逐字逐句讲述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的赤诚、郭永怀用生命守护科研资料的壮烈、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坚守……孩子们专注聆听,随着故事推进,时而屏息凝神,时而眼含热泪。这场阅读分享让纸面文字化作鲜活记忆,不仅让孩子们在共读中走近“两弹一星”元勋,更在字里行间触摸到爱国与奉献的温度,让科学精神通过书页传递,成为扎根心底的成长力量。

和平桥街道以“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为载体,将七彩活动化作文化传播的纽带,让传统与红色文化走出书本、走进青少年生活。通过整合高校资源、非遗及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兼具知识性、体验性与创造性的活动矩阵,为辖区青少年提供了触摸历史脉络、传承传统技艺、厚植家国情怀的立体化成长平台,使文化传承在暑期场景中实现深度浸润与代际传递,让“茉莉花开·艺通江海”的文艺火种在青春心田持续燎原。(谢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