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在南通通州区的大街小巷、村卫生室,一张小小的就诊卡,一袭纯净的“天使白”,正悄然传递着温暖与关怀。党员干部与医护人员变身“健康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民众健康的执着守护。近年来,通州区卫健委以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举措,打造“健康敲门”工作法,构建起基层健康治理的全新模式,为居民健康筑牢坚实防线。

敲民生门:服务转型,温暖直达民心
通州区卫健系统积极践行“共情”理念,推行“1名党员骨干+N名医护人员”的网格化服务机制,率先在川姜、兴东、城西开展试点。这一机制让服务人员主动走出诊室,深入社区街巷,寻找真正有需求的群众。
民情联络员小陈的一次入户走访,让独居老人王大爷得到了及时的健康关怀。王大爷多年未体检,小陈发现后迅速联动家医团队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定期随访名单。今年4—7月,像王大爷这样的失能人员有682人次享受到了上门服务,真正实现了健康服务“零距离”。
同时,全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成效显著,签约人数达21.81万人次,首诊签约率达19.67%,还推出11种个性化服务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元健康需求。聚焦新就业形态妇女健康,区妇计中心党支部组建“巾帼服务队”,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定制免费“两癌”筛查。目前,812名相关人员完成筛查,2例宫颈癌前病变得到及时干预。此外,免费孕前优生检测、新生儿先心病筛查等项目也有序推进,筛查率均达100%。针对老年群体就医难题,“你我同行 医路相伴”陪诊就医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党员干部带头,在多家医院为80岁以上无家属陪伴老年患者提供全程“伴医服务”,累计服务1905人次,解决了就医“最后一米”的困扰。

敲资源门:智慧赋能,提升服务能力
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面,通州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书记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推行“书记工作法”。近三年实施90个党建“书记项目”,成功突破省级重点专科、基层特色科室建设等瓶颈问题。目前,建成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个、市级重点专科17个、省市基层特色科室47个,引进新技术13项,技术实力大幅提升。
“党员先锋岗”引领着技术普及与下沉。今年6月,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共建联合病房,开放床位80张,收治患者23例,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区级专家诊疗。区域影像中心累计读片1.71万例,5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心电一张网”覆盖30个村卫生室,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
智慧赋能更是为医疗服务效率提升注入强大动力。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为理念,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的连续记录。医防融合监测平台具备个体健康画像等多种功能,AI赋能医疗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全面布局,让群众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敲防护门:素养升级,助力全民健康
通州区卫健委党组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相关项目,优化“百名健康科普宣讲团”,打造特色宣讲团队。截至6月,累计开展健康科普宣讲178场,覆盖农村、学校、社区等重点区域,惠及群众8700余人次,让健康知识广泛传播。
联合区疾控中心开展的“中风识别行动”,在六家医疗单位对30岁以上“脑卒中”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共筛查4.5万人,并跟踪管理6个月,助力2000余人改善生活习惯,上半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同比大幅下降32.83%。
在中医传承与惠民方面,“中医适宜技术进村居”活动全面展开。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举办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行“党员+乡村医生”结对模式。骨干党员老周带队培训,覆盖众多村医,推广10项适宜技术。平潮镇栖凤居卫生室学以致用,为慢病患者提供“家门口”理疗,服务量显著增长。
南通通州区的“健康敲门”工作法,通过敲民生门、资源门、防护门,在服务转型、能力跃升、素养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基层健康治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撑起了一片坚实的“保护伞”,让健康福祉真正惠及每一位民众。(张萍 季晓蓉 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