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8月22日南通讯 秦灶街道锚定“精准普法、实效普法、创新普法”目标,积极构建“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矛盾化解”三位一体的基层法治生态圈,让法治阳光浸润辖区角落、温暖群众心田。
党建引领强根基 压实责任筑体系
秦灶街道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普法工作全过程,构建“党政主导—司法所协调—部门联动”的三级责任体系,将普法工作纳入街道年度重点任务清单,通过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年度述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等机制强化法治意识。同时,压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清单管理、定期督办、成果展示”机制,确保法治惠民实事件件落实,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抓手,在民安花苑、桥北等5个村(社区)打造省级示范样板。实现街道和10个村居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聚焦重点内容举办主题普法活动,以阵地辐射与活动带动提升基层普法实效。整合基层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资源,形成街道、村居、网格的三级普法阵地网络,实现普法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

创新驱动提质效 多维普法润民心
秦灶街道持续推进“一核三所+”模式,遵循融情于理、由理入法、法为保障的工作理念,创建“秦”理法党建品牌,致力于为更多的群体提供更为专业、精准的法治服务,切实维护好重点人群的合法权益,提升辖区居民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研普法宣传形式,打造多元普法载体,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线下依托法治文化广场和“壹元流动剧场”每月开展普法宣传,让群众在听讲座、看表演中充实法律知识储备;线上通过“法润民生”微信群推送漫画图解等法律知识,拍摄普法短视频,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年均组织集中宣传10余场。注重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法企同行”系列活动,联合工会、人社、市场监督等部门走进辖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等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和企业职工依法维权能力。
创新打造“一米阳光”未成年人关爱项目品牌,构建“未成年人保护联盟”,优化崇德少年法学苑活动形式,依托法律知识阅览室、法治影视放映室、法律咨询室等软硬件设施完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以阅读分享会、法律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寓教于乐,形成“普法教育+安全守护+心理关爱”全链条服务。做实做优“1+N”“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联动机制,采取线下举行讲座授课、面对面答疑解惑和实务演练,线上典型案例分享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传帮带”工作,实现律师专业优势与“法律明白人”本土优势互补,建强基层专业的普法队伍。实行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模式,构建全域覆盖的“法律明白人”法律服务网络。

服务纾困解民忧 多元共治促和谐
秦灶街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村居便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共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功能,打造辖区内“全领域、全覆盖”的法律服务“15分钟服务圈”。
为拓宽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通道,成立“援法助残服务站”,以“法治护航 为爱助残”为主题开展专项活动,精准对接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切实维护好辖区残疾人合法权益。打造“释法解货”法治爱心服务站和“有‘秦’有义”劳动人事争议工作站,聚焦新就业群体法治需求,将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新业态领域,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政策宣讲、清凉慰问等“暖新”服务,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业态人群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为进一步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秦灶街道着力打造“老娘舅个人调解室”“秦灶老兵调解室”和“桥北家事调解室”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李德华的骨干作用,切实将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积极构建调解工作室的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首选率。

通过全面深化“八五”普法工作,秦灶街道取得法治素养与治理效能双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形成自觉,居民“化解矛盾靠法、维护权益用法”理念显著增强。下一步,秦灶司法所将着力打造普法升级版,聚焦新业态从业者、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构建“互动式普法”新格局,探索“智慧普法”新模式,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更多基层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