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当江海平原的清音雅韵遇见天山草原的豪迈歌舞,一场跨越东西的文化对话在伊犁河谷深情展开。8月22日上午,“苏韵伊情·南通非遗进伊犁”交流展演活动在伊犁州博物馆隆重启动。来自东部江苏南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西部新疆伊犁的民间艺术家同台演展,共同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
本次活动由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指导,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伊宁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承办。伊犁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赵庆红,伊犁州政府党组成员、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占超,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智等出席启动仪式。

东西呼应、非遗互鉴成为全场亮点。南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了梅庵古琴《捣衣》的清雅韵律、海门山歌的婉转曲调、竹笛独奏《浮光》的空灵意境,展示江南文化的细腻含蓄。

伊宁县艺术家则呈现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深沉厚重、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草原》的辽阔豪迈、舞蹈《伊犁赛乃姆》的热情奔放,展现西域文化的壮美多彩。东西艺术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活动现场特设非遗展览区,除了本土哈萨克族刺绣、葫芦雕刻等,来自南通的八大非遗项目也精彩亮相。板鹞风筝展区,造型各异的风筝上哨口林立,轻轻摇动便发出清脆音响;色织土布展品经纬分明,绚丽多彩的图案展现传统织造技艺的精湛。

南通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罗彬现场演示制作技巧,一团团彩色面团在手中顷刻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个簃艺术馆张凯挥毫泼墨,创作“通伊和鸣”书法作品赠予伊宁县文化馆;观众们在展区间流连忘返,或亲手体验蓝印花布印制,或细细品味红木雕刻工艺,在互动中感受东西文化的碰撞融合。

据悉,此次交流活动将持续至8月23日,后续还将在伊宁县文化大院内开展巡演。

南通是江海文化的发祥地,非遗资源丰富,文艺创作活跃;伊犁,是天山脚下的瑰宝,多元文化交汇,民族风情浓郁。李占超在致辞中表示,通过非遗展演、理论宣讲、文化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必将进一步拓宽两地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江海文化与天山风情交相辉映、美美与共。
为推动两地合作从“项目化”走向“机制化”,从“短期互动”迈向“长期共建”,“陆红琴理论武装伊宁县工作室”“徐进理论武装伊宁县工作室”在活动现场正式揭牌,“南通市个簃艺术馆新疆伊犁州书画创作基地”和“南通市文化馆新疆伊犁州群众文化合作交流基地”同步落地。南通方面还向伊犁赠送了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非遗精品。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智表示,通伊两地资源禀赋各异、发展优势互补,下一步将依托此次两地共建的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非遗互展、人才互培、资源互推,携手同行做大文旅“朋友圈”,共享消费“增长极”。

南通和伊宁跨越山海,相隔万里之遥,但以对口支援为桥梁,近年来两地文化交流好戏连台。伊宁县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组长施张范介绍说,依托各自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通伊两地在理论宣讲、文体互动、人文交流等方面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江海风情和天山风韵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展现独特魅力,推动“文化润疆”走深走实。施张范说,通过此次活动,希望新疆各族群众爱上南通非遗,共同加入这场生生不息的文化接力,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