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落地生根,海门法院四甲法庭绘就基层司法新画卷
2025-08-04 14:5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舞台上,“枫桥经验”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各地探索创新。海门法院四甲法庭紧跟时代步伐,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目标,积极融入本地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司法之路,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建领航: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司法力量

党建工作,是四甲法庭各项工作的“定海神针”。法庭将党建置于突出位置,以党建引领推动工作全面进步。深入学习“枫桥经验”,强化干警责任意识,让非诉讼纠纷解决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干警心中。

在全市法院党建品牌评选中,四甲法庭的党建品牌荣获二等奖,这是对其党建工作的高度认可。常乐镇张謇纪念馆的主题党日活动,成为干警们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契机。张謇实业报国、仁爱为民的精神,激励着干警们将这份情怀融入司法实践。

依托“三会一课”,四甲法庭开展针对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三年间,干警们进基层服务群众达40余次,用实际行动为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筑牢思想根基。每一次基层服务,都是一次与群众的深度交流,都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速裁机制创新方面,四甲法庭同样成果斐然。为提升案件办理效率,法庭创立“三优三简”速裁快审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专业速裁团队,实现案件快速分流与办理。这一举措,让案件审理流程更加顺畅,避免了案件的积压。

简化诉讼程序是“三优三简”机制的一大亮点。针对简单民商事案件,法庭简化送达、庭审等环节,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与时间消耗。该机制成效显著,案件平均审理用时缩短至39.2天,较同期减少12天。同时,法庭注重纠纷实质性化解,狠抓矛盾纠纷调处结案,调撤率达66.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此外,法庭借助“数智赋能”助力审判提速,推行“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相关工作报道在最高院专栏刊载,展现了其在司法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多元解纷:构建治理共同体,共筑和谐防线

四甲法庭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模式,通过“一庭三所”联动共治、“诉调解纷驿站”实体化运行以及培育基层解纷“明白人”,努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庭三所”联动共治成效显著。四甲法庭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签订共建协议,扩大纠纷化解“朋友圈”。建立协调例会、巡回调解等制度与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协同。在农民工讨薪案和百年颐生酒厂排除妨害案中,各部门密切配合,既安抚情绪又迅速行动,成功化解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这种联动模式,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了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

“诉调解纷驿站”实体化运行,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平台。依托“诉调对接”机制,驿站发挥法庭与司法所各自优势。司法所利用基层资源排查调解,法庭提供专业法律指导与司法确认。近一年,驿站召开6次协调会,成功化解30起纠纷,涉及金额299万元,连疑难矛盾纠纷也能案结事了,获评“十佳调解品牌”,获当事人高度称赞。“诉调解纷驿站”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法庭与群众,让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解决。

四甲法庭重视培育基层解纷“明白人”。与多所司法所携手开展培训,围绕《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工作指引》,规范讲解纠纷调解原则、范围等,并针对常见纠纷类型进行分类指导,“手把手”传授实战技能,为100余名“法律明白人”充电。此外,开展“我在法庭学调解”活动,邀请基层人员沉浸式学习。通过以学促干、以战促学,提升基层纠纷调处人员能力,让大量纠纷在基层化解,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

司法服务:担当护航发展,民生保障有力

在司法服务方面,四甲法庭积极履行司法职能,在护航企业与保障民生方面成果显著。

在企业服务上,四甲法庭围绕辖区重点工作,强化民营企业保护。处理涉企案件时,秉持优先立案、审理原则,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成功化解“金牌企业土地使用权争议”等案件,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法庭还积极送法进企业,走访20余户,围绕合同订立履行、规范用工等,梳理排查法律风险,出具《企业运行法律风险隐患“体检报告”》。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法律顾问团队缺失的情况,主动提供咨询帮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民生保障方面,四甲法庭聚焦劳务合同纠纷,以分调裁审为主体,多元调解和速裁快审为两翼,推动纠纷预防化解。处理群体性涉企劳务合同纠纷时,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多次组织调解。针对违法分包案件,依法认定责任,判令相关方承担连带责任。积极开展“判后答疑、执前督促”,仅10余天就促使被告自动履行,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此外,法庭深入调研,撰写《劳务合同纠纷审判白皮书》,为纠纷源头预防提供参考。

海门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杜开林调研时肯定了四甲法庭将“民本思想”与“枫桥经验”结合的做法。他要求司法为民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继续深化“一庭三所”联动机制,培育基层解纷力量,实现“小矛盾不出村”。今后要强化数字赋能,融合速裁与多元解纷优势,以“如我在诉”的态度解决群众难题,让“枫桥经验”在当地绽放光彩,为基层治理贡献司法智慧。

海门区法院四甲法庭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征程中,凭借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收获了显著成效,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接下来,该庭将秉持“如我在诉”理念,持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质效,以更加扎实的作风与务实的态度,推动法庭工作迈向新的高度,让“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张美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