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三力联动筑绿网 分类新风润家园
2025-07-25 17:02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7月25日南通讯 为深化垃圾分类理念,共建绿色宜居家园,近日,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爱国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南通祥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召开四方联席会议,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活动巧妙融合党建引领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三大治理力量,通过知识宣讲、实践操作与温情关怀的闭环设计,让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行动落实落地,关怀温暖人心。

四色课堂启智慧,分类坐标入人心

“生活垃圾是城市代谢的产物,唯有精准分类,方能变负担为资源。”活动开始,基层理论宣讲员施鹏飞以其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为理工大学志愿者们描绘了垃圾分类的“四色蓝图”。施鹏飞深入剖析了四类垃圾的“生命轨迹”与资源价值:回收一吨废纸,可重新造出好纸800公斤,可节省木材300公斤,等于少砍17棵树;回收一吨餐厨废弃物可转化0.6至0.7吨有机肥;红色有害垃圾中潜伏的汞、镉等“生态炸弹”,则必须单独处置以隔绝水土污染;剩下的例如砖瓦、陶瓷、渣土、卫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这些垃圾通常没有再次利用的可能。除了填埋,还可以包括焚烧、卫生分解等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他着重强调,分类是“生态的自我救赎与资源的涅槃重生”,再生资源生产可比原生材料降低74%污染负荷。最后,他如数家珍般介绍了社区垃圾分类的“铁骑”保障——装卸车、吊杆车、水罐车、倾倒车,让垃圾的“归宿”与运输的“脉络”在居民心中有了清晰的坐标,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播中的核心作用。

智能投递解疑惑,积分激励促长效

宣讲的余温未散,社区资深保洁员、智能分类系统的“导师”张素芳阿姨,便热情地引导大家走向垃圾房模型。“纸上得来终觉浅,亲手试试才知妙!”张素芳指着智能分类箱体,揭示了科技赋能下的便捷与激励:“扫码开箱,正确投放,不仅守护好了我们小区环境,更可获取积分换取大米、粮油、洗洁精等日用品,是不是很划算!”在张素芳的鼓励下,实践环节火热展开。大学生志愿者张东东拿起塑料饮料瓶,精准投入可回收物箱,系统随即发出悦耳的“积分+1”提示;面对手上的过期药品,居民蒋阿姨略显犹豫,张素芳立刻指向醒目的红色有害垃圾桶:“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看,专属红桶在等你呢!”她更以丰富的经验现场“扫盲”,拨开常见误区:“许多人误将所有塑料归为其他垃圾,其实塑料袋、泡沫箱、塑料瓶都是‘可回收宝藏’;热水瓶胆看似危险,实则是玻璃金属‘混血儿’,不属于有害垃圾。”在智能设备的辅助和张阿姨的悉心指导下,抽象的分类知识在亲手实践中悄然扎根,而看得见、摸得着的积分激励,则如种子落入沃土,孕育着居民持续参与分类的长效动力。

炎炎夏日送清凉,脉脉温情系绿网

活动尾声,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小队,捧出一碗碗精心熬煮、冰镇好的绿豆汤,走向在高温下默默坚守岗位的物业管理人员——这群守护社区环境最前线的“绿网编织者”。“师傅,辛苦了,快喝碗绿豆汤解解暑!”志愿者将汤碗递到汗流浃背的保安手中。对方接过碗,疲惫的笑容中透着欣慰与坚定:“垃圾分类推行后,工作量确实增加了,但看着小区环境一天天变好,大家的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再累也值得!”绿豆汤的清甜在唇齿间流淌,温情的纽带也在传递中悄然加固。这简单的慰问,不仅是对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社、校、企三方协同,共同呵护垃圾分类成果、营造共建共享家园氛围的生动体现。

以科技支撑+居民实践促行固本,以社会协同关怀凝心,天生港镇街道正汇聚多方力量,共同编织这张守护绿水青山的绿色之网,让“分类新时尚”真正融入日常,滋养家园日益清朗、永续芬芳。(施鹏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