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崇川区新城桥街道易家桥社区聚焦老年人“医食住行乐”需求,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提升为老服务软硬实力,构建生态圈、康养圈、幸福圈、朋友圈有机融合的“四圈一体”为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从“烦心”到“舒心”,打造环境友好“生态圈”
2021年以来,社区借力崇川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打造夯实为老服务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活动空间,不断提升老年人宜居生态环境。社区改造经历了拆违、顶楼防水、管网重铺、电网入地等生活设施改善,出新37幢居民楼外墙,增设407个停车位,布局12000平方的房前屋后绿化,打造全龄广场等6个小游园,增加沿河步道“歇歇脚座椅”22个,完成楼道无障碍步道全覆盖,真正实现小区生态宜居,为老所建,为老所用。环境靓起来,为老公共服务也得提升起来。社区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功能,建有智慧图书馆、乒乓球室、舞蹈房、五彩广场、棋牌长廊等文体设施,免费对外开放;配置轮椅、老花镜等便民器材10款,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老年人。三分建,七分管。社区同时引入北京愿景和家物业,以“存量空间运营+物业管理”方式,对社区进行统一物业管理,实现环境“硬改造”与物业“软服务”同步提升,让环境友好持久惠及更多老年人。

从“周边”到“身边”,打造服务友好“康养圈”
如何把健康送到老年人身边?社区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将社区“周边”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身边”,打造家门口的“康养圈”。社区50多名志愿者结对帮扶150户老年人,定期入户提供保洁、代买代办、理发、精神慰藉等服务,缓解部分老年人生活照料难。链接区红十字会、区应急管理局、卫生服务站等资源,先后为老年人开展应急救护、养老照护等专题健康教育培训100多场次。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等“医到身边”服务。社区还定期开展智慧手机课堂培训,建立“一键呼叫”紧急救助系统,覆盖100%独居老人。2023年5月,易家桥社区食堂成立。运营2年多来,食堂以地道菜品和亲民价格俘获老年人味蕾。食堂对80岁以上困难、独居、空巢老年人提供免费供餐或送餐服务,对60岁以上老年人打折优惠,让烟火气飘出温暖味道。目前,日均服务老年人120余人次。

从“养老”到“乐老”,打造尊老爱老“幸福圈”
精神生活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部分。社区以文化类项目和阵地为支撑,组织各类敬老爱老活动,营造尊老敬亲的浓厚氛围。社区以阅读服务为抓手,针对老年人差异化阅读偏好,丰富活动形式、扩大读物供给、优化阅读环境,积极探索“阅读+交友+养生”的新模式,用书香点亮银龄生活。社区连续4年举办“5·20”睦邻公益集市,设置爱心义卖、民法典宣传、慈善一日捐、法律咨询等多个环节,吸引老年人参与,增强其“与善同行”的认同感。社区创设“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暖阳”4个主题,每年为辖区老年人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拓展老年人眼界视野。今年5月社区组织老年人参观幸福窑洞课堂体验红色文化,暑期组织老年人观看“夜模式”露天电影享受家门口的视觉盛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跳广场舞、下棋、打乒乓球、吹葫芦丝等活动有声有色,彰显老年友好的“幸福场景”。

从“离岗”到“再岗”,打造社会参与“朋友圈”
积极老龄观强调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率。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不断重塑老年人社会价值。家园民主议事会、网格爱心巡逻队、乐剪报志愿服务队、欣欣然亲子俱乐部等10多支自治团队,均由退休群体中较为年富力强的“小老人”组成。这些“小老人”时常忙碌在环境治理、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便民服务一线,传递着老骥伏枥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乐剪报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6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自治团队,多年来坚持送“报”上门,先后帮助80多名高龄党员居家学习。松树下议事团由退休党员张承祖组建,成立2年来,让老年人有了话长里短的固定空间,并通过沟通交流化解多起邻里矛盾,已然成为社区“老娘舅工作室”。欣欣然亲子俱乐部的小老人们常年带领亲子家庭参加点亮小橘灯、牵手侗娃等代际融合活动,用一个个温暖的小善举感动着无数老年人家庭,真正实现老年人与社会“双向奔赴”。(席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