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3日南通讯 七月的南通,暑意渐浓。7月21日,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团委、关工委联合南通市城中小学开展“传承大爱精神,播种红色希望”主题活动。来自城中小学五(8)班的魔力小队探访“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磨刀老人”吴锦泉,通过参观简朴居所、共读红色经典、体验农耕文化三个环节,让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榜样力量。

陋室藏大德:俭朴生活中的精神富足
推开斑驳的院门,三间瓦房内墙上挂满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奖章,与屋内陈旧的家具形成鲜明对比,用了四十多年的八仙桌、磨得发亮的竹椅,墙角那辆陪伴老人走街串巷的旧自行车,车把上的“吊金龟”已包浆温润。“吴爷爷,您获得这么多荣誉,捐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还住这么简朴的房子?”魔力小组的张亦弛同学好奇地问道。97岁的吴锦泉老人笑呵呵地说:“房子能遮风挡雨就好。我是共产党员,钱要用在刀刃上。汶川地震时捐出三个月磨刀收入的1000元,玉树地震又送去1000元,这些钱能帮到灾区更需要的人,比什么都强。”五星村志愿者施鹏飞介绍,老人保持“三不”习惯,即不买新衣、不添新物、不浪费粮食,生活勤俭至极,个人却累计捐款达30.34万元。

红色阅读课:“十心箴言”中的信仰力量
“今天我们共读吴爷爷用一辈子写就的‘人生教科书’。”堂屋八仙桌旁,“魔力”小组长尹昕言同学带领队员们开展红色阅读活动。吴锦泉取出泛黄的学习笔记,这是他创作“十心箴言”的源泉。“对党要忠心,对祖国要诚心,对人民要有爱心。”老人用南通乡音领读手书箴言,读到“对学习要有决心”时特意停顿:“我年轻时是文盲,共产党送我去扫盲班才有读书机会。你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报效国家。”尹昕言同学激动地说:“吴爷爷的‘十心’像十把钥匙,‘帮助人要有耐心’让我明白做好事要坚持。”孩子们还聆听了吴锦泉爷爷汶川地震捐款故事,当时80岁的老人骑车两小时,将1000枚一元硬币郑重捐出。“多磨一把刀,就能多捐一块钱”的朴实话语,让孩子们红了眼眶。

田间识五谷:农耕文化中的劳动传承
“这是什么蔬菜?”堂屋前的小菜园里,吴锦泉老人化身“农耕老师”。这块菜园种着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既是他日常生活所需的“菜篮子”,也是劳动精神的写照。“我19岁学磨刀,当生产队队长,一辈子没离开土地。”老人边教辨认作物边说:“黄瓜藤要向上爬,做人也要向上向善。”孩子们在爷爷的指导下体验除草浇水,王梦熙同学说:“能帮爷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的心里甜甜的。”最后,吴锦泉将采摘上来的黄瓜、番茄等清洗了给孩子们一起分享,并将部分蔬果打包送给周边的独居、孤寡老人。
活动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中落幕。学生胡悦的妈妈感慨道:“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吴锦泉老人用一辈子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夕阳下,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蔬菜,更是被“十心箴言”浸润的赤子之心。吴锦泉临别赠言:“希望你们像小树苗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正将大爱精神化作新时代少年心中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施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