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1日南通讯 七月的风裹着蝉鸣掠过草庙村的青瓦白墙,却掩不住校外辅导站里的欢声笑语。为破解暑期“看护难”困局,让乡村孩童的假期既有“成长温度”又有“教育厚度”,7月起,西亭镇草庙村校外辅导站在镇关工委、团委的精心指导下,联合亭西小学以“暖心伴学·红色草堂助力成长”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场涵盖红色传承、文化浸润、安全护航、多元成长的暑期“成长盛宴”,为孩子们铺展了一幅“学有所得、乐在其中”的夏日画卷。


红色根脉·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是成长的根脉,更是心灵的灯塔。活动首日,一场以“红色草堂”为引的开班之旅叩响了历史的大门——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走进草庙村村史馆,斑驳的老照片、锈迹的农耕具、泛黄的生活用品,瞬间串起了村庄从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到新时代全国文明村的蝶变脉络。当指尖轻触煤油灯的纹路、凝视石磨的凹痕,村干部讲述的“火红草庙”“知青岁月”“分田到户”故事里,那些曾经的热血与坚守,便化作孩子们眼里的星光。这份红色启蒙并未止步于此,后续的研学实践中,孩子们又踏上“状元足迹”,在张謇祖居的青砖灰瓦间触摸先生“实业救国”的初心;于李春鸣纪念馆聆听爱国华侨“教育救国”的故事。最动人心魄的,是蒋杰老营长的战场回忆,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和平的分量。当“珍惜”二字从老兵口中说出,孩子们的笔记本上,不仅记下了历史,更在心底埋下爱国、勇敢、珍惜的种子。


文脉赓续·唱响未来
草庙村的暑期课堂里,传统文化的墨香与现代思维的火花交织碰撞的舞台。在传统文化体验中,钟锡芹奶奶的剪刀游走,朱砂红纸幻化出牡丹、莲花的灵动生机,孩子们手捧作品,成就感溢于言表;清水点染,漆扇轻提,在镇社区青年干事戴杨的带领下,斑斓色彩如魔法般在扇面绽放,非遗的魅力在惊叹声中悄然扎根。思维的火花在“棋”开得胜中迸发,于其勇老师借“十面埋伏”的典故,于楚河汉界间引导孩子们在落子布局中领悟智慧谋略。童声唱响赤子心,大学生志愿者马博艺老师带领孩子们学唱《童心唱给党来听》,清澈的童声饱含深情,“童声里的中国”旋律在课堂内外久久回荡。书香浸润伴成长,在大学生志愿者何润恬、陈鹏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沉浸书海,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于字里行间汲取养分,让书香润泽幼小的心灵。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朱学义教授带来的科学家精神洗礼——钱学森归国的坚定背影,袁隆平扎根稻田的执着身影,通过情景剧与多媒体重现,化作孩子们眼中追逐科学梦想的光芒。课后,“我要当小科学家”的稚嫩宣言此起彼伏,科学的梦想在少年心中拔节生长。

智趣交融·思维破茧
成长的旅途,安全与法治是最坚实的护航。本次暑期班精心构筑起全方位的防护屏障。通州区公安分局的邢蕾以情景模拟、互动问答为钥匙,为孩子们开启了防性侵、防拐骗的自护之门;镇司法所胡大洋的“法治微课堂”别具匠心,将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热点案例化作角色扮演的剧本,模拟法庭的场景,让规则意识与维权能力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该镇关工委蒋卫星老师的“心灵护航”课程则如和煦春风,团体辅导、沙盘游戏、情绪调节训练如及时雨,滋润心田,引导孩子们学会与压力和解,与情绪共处。这些课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深度参与的方式,将安全的种子、法治的观念、阳光的心态,深深植入他们纯净的心田。

从村史馆的时光回溯到漆扇上的色彩绽放,从老兵的故事到科学家的精神传承,这个暑期,草庙村的孩子们在红色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文化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安全护航中筑牢成长根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西亭镇关工委、团委的统筹指导与资源整合,从课程设计的精准对接,到实践基地的协调联动;从师资力量的统筹调配,到活动细节的贴心保障,每一环都凝聚着“五老”志愿者与青年团员的心血。草庙村与亭西小学的“校村联建”模式,更搭建起校外教育的长效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沉下去”,乡村教育活力“提上来”。
蝉鸣渐弱,暑期过半,但成长的故事仍在草庙村悠扬奏响。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知识与品德并重,安全与成长同行。未来,草庙村校外辅导站将继续以“校村联办”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让素质教育的阳光普照更多乡村少年的成长之路,让每一个炽热的夏天,都成为播种希望、孕育梦想的黄金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