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9日南通讯 7 月 8 日上午,正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南通海门红军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以“茉莉花开·艺通江海”为主题的文艺直通车植物拓染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轻拈花叶,在画纸上体验传承千年的拓染技艺。木槌起落间,清脆的敲打声里,叶片的脉络、花瓣的斑斓一点点晕染开来,将夏日独有的缤纷色彩与童真童趣永远定格,让古老技艺在指尖流转,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千年技艺邂逅童心 敲拓之间传承文化
“植物拓染是中国最古老的印染技艺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活动伊始,志愿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孩子们介绍了拓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从《诗经》中的“蓝染”到唐代宫廷的“夹缬”,再到江南民间的草木染,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向往。
实践环节中,志愿者为每位学生分发了纸张、胶锤和小水盆等拓染工具。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浸泡好的花草用纸巾将水吸干后便铺在白布上,覆盖纱布后轻轻敲打。“老师,叶脉真的慢慢显出来了!”同学们兴奋地向身边的伙伴展示布面上逐渐清晰的紫色纹路。槌起落间,薄荷的清香、茉莉的纯白、枫叶的赤红一一在布料上定格,原本洁白的画纸上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画卷。
创意无限,童心与非遗碰撞
在活动现场,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拓染作品。有的将不同颜色的花瓣组合成花朵图案,有的用树叶拼出小动物的形状,还有的尝试将多种植物叠加,创造出独特的色彩效果。
“这些作品虽然简单,但每一件都饱含孩子们的创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老师赵勤表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非遗,更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 从心开始
活动最后,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高高举起,五彩的拓染作品仿佛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为夏日的校园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正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次植物拓染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相信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