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4日南通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校地协同育人,7月2日,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爱国村、五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会联合会、团支部、关工委联合南通理工学院师生走进乡村开展“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学农知、践农行、宣农识”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农事体验、垃圾分类科普行动,让青年学子在乡土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田间课堂学真知,农耕文化薪火传。“玉米须发黑,说明籽粒已经成熟。”在五星村一组,农户王美云化身“田间教授”带领学生穿梭于硕果累累的玉米地和挂满藤蔓的蔬菜地。“黄瓜、丝瓜要沿着搭好的棚架向上牵引生长,这样既能通风透光,又方便挂果。”王美云一边用手轻托着饱满的黄瓜,一边讲解藤蔓植物的生长特性与田间管理技巧,学生王雪颖好奇地问:“现在很多地方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传统人工劳作会不会被淘汰?”王美云笑着回答:“科技是好帮手,但庄稼就像孩子,只有亲手摸过、看过,才能真正懂它的‘脾气’。”这场接地气的“田间课堂”,不仅让学生们补足了农业知识短板,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躬身劳作践初心,田间地头显担当。“除草要连根拔起,别伤了菜苗的根!”实践活动进入“躬身实践”环节。学生们头戴草帽、手握镰刀,分组在菜畦间开展除草劳作。烈日当空,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但大家干劲十足。“以前只在课本里学农业,这次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分量。”来自城市的学生陈净如感慨道。劳动间隙,学生们与农民围坐在树荫下,分享劳动心得。农户王美云笑着说:“别看这些娃娃细皮嫩肉的,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通过这场体力的实践,青年学子既锤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也切实助力了农田管护,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分类科普宣农识,文明新风入乡村。活动最后,五星村社区志愿者为南通理工学院师生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现状与实践”科普宣讲。“目前村里的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于部分老人对分类标准不熟悉,仍随意混投或者直接将垃圾倒在家中房前屋后。”志愿者指着村口的垃圾桶介绍。为帮助师生直观了解农村垃圾分类痛点,志愿者带领大家走访村内主干道与农户院落,实地观察垃圾投放情况。带队老师卢艳说:“这次科普让我们认识到,农村垃圾分类既要靠设施完善,也要靠观念引导。未来我们会结合专业知识,为乡村环保出谋划策。”这场活动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农村垃圾分类的现状,更以校地联动的方式推动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此次活动是天生港镇街道深化校地共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普宣传”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乡土实践中增长本领。下一步,天生港镇街道将持续整合资源,深化与南通理工学院等院校合作,以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