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日南通讯 推开窗,整洁步道映入眼帘;下了楼,童趣乐园近在咫尺;楼体外墙,风雨中不再“脱皮”……最近,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颐和花园的居民们,欣喜地谈论着家门口的这场“变形记”。一桩桩看似不起眼的“关键小事”得到解决,让老小区焕发新颜。这背后,是和平桥街道坚持多元共治、精准发力,将“群众呼声”转化为“幸福掌声”,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的生动实践。
多元共治把民意送上改造第一线
在颐和社区万象东园改造启动之初,社区党委便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成立攻坚党支部。网格党员、微网格员化身“民情前哨”,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聊等方式,精准捕捉居民需求清单中的“关键小事”。积极引入新业态力量,将万象东园29幢的菜鸟驿站升级为“万象新美”崇川红蜂惠民实践点。快递小哥们在居民收取包裹的间隙,主动担当起旧改政策“宣传员”,站点内同步设置意见、收集本,畅通民意反馈渠道。
社区依据民意“量体裁衣”,构建“诉求收集—清单梳理—问题交办—闭环落实”的工作链条,力求实现“一次改造、长效保持”。工程竣工后,更组建由物业、网格党员等参与的“回头看”专班,对改造成果进行常态化巡查维护,确保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共建破局“挖”出小区隐藏车位资源
小区改造提升是惠民好事,但施工期间带来的“阵痛”也需直面。颐和花园改造启动后,公共通道需腾出部分空间用于施工,且周期较长,居民“停车难”问题骤然凸显,一度成为难题。
关键时刻,崇川区人大代表及时加入,社区共建单位交警一大队主动协助。他们深入小区,细致梳理停车需求,与施工方精准测算施工占用空间,指导物业科学规划施工期间临时停车方案,保障车辆通行顺畅与居民出行安全。同时,迅速对小区周边道路资源进行调研、摸排,最终在孩儿巷北路增设临时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居民燃眉之急。“没想到停车难,倒逼我们发现了‘车位宝藏’!”居民们的玩笑话里,透着问题解决后的轻松与满意。

问计于民“五家”力量激活自治新格局
改造前的万象西园,曾因外来车辆随意停放、绿化损毁、墙面斑驳、环境脏乱而被戏称为“菜笼子”。和平桥街道深知,硬件改造是基础,长效治理才是关键。在推进旧改的同时,社区积极协调,成功选举新一届业委会并引入新物业公司。为整合力量、凝聚共识,社区创新构建了红色业联体“链家”、社区两委“持家”、业委会“当家”、物业公司“管家”、大党委成员单位“暖家”的“五家”协同治理体系。依托网格载体,配套建立“为民服务资金项目、微治理志愿服务、业主满意度评价”三项参与机制,形成“自治共管、求同存异”的治理格局。
如今的万象西园,管理有序,环境整洁,硬件设施冶金一笔得到提档升级,长效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居民从小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人翁”“问题清单”逐一转化为“满意清单”,逐步构建起“民事民问、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和平桥街道将不断探索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努力推动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将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城市美好愿景,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生动现实。(薛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