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界别特色赋能乡村振兴,履职服务矩阵重构
2025-07-02 15:4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如皋市政协紧紧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重点工作,以“打破界别藩篱、激活履职动能”为突破口,创新构建“智库支撑+驿站协商+结对共建”三位一体赋能体系,探索出一条政协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胜势。

优势资源精准滴灌,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如皋市政协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打造“一库两团两站”服务矩阵,通过精准滴灌实现资源下沉与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政协搭台—界别联动—产业增效”闭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与组织活力。按界别分类归集委员专业特长、行业经验及社会资源,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库”,切实为乡村振兴各领域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经济界、工商联界建立“产业振兴顾问团”,为乡村龙头企业提供品牌策划、供应链优化等定制服务,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有效提升促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文体新界、教育界成立“乡愁遗产守护团”,参与打造“一村一文化IP”,帮助挖掘非遗、民俗资源,策划乡村文化节、短视频传播,扩大乡村影响力。农业农村界、科技科协界建立“科技助农工作站”,联合农科院所,针对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等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培育出“如皋香堂芋”“黑塔菜”等地理标志产品。工商联界、经济界建立“能人回归服务站”,主动为招商引资、产业转移、农民创业就业牵线搭桥,为在外能人反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

界别驿站多维协商,破解基层治理“疑难杂症”。如皋市政协创新“界别+工委”多维度协商机制,在镇(街道)层面设立14个“界别协商驿站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阶段性发展需求,邀请一个或多个界别组共同开展主题式协商,将协商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动基层治理从“单边主导”向“协同共建”转型。近年来已围绕农村人口回流难、农民增收致富难、基础设施更新难等问题开展协商活动50多场次,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平园池村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遇到“干部干、群众看”难题,城北街道政协工委将界别协商驿站下沉到村,农业农村界、法制界共同协商,提出诚信积分撬动文明实践方案,解决出力没奖励、偷懒没约束的痛点,推动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牵手结对共建共享,绘就城乡融合“共融新篇”。根据镇村资源禀赋,如皋市政协导入界别资源,创新推行“界别+镇村”“特色委员工作室+镇村”“商协会会长牵手第一书记”等结对模式,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带动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增富。通过“界别+镇村”结对,推动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资源与镇村特色深度耦合,重点探索长江镇等文旅特色镇村与文体新界别结对,搬经镇等农业大镇或者特色田园乡村与农业农村界别结对,磨头科创小镇与科技科协界结对,实现界别资源精准滴灌。按“需求导向、专业赋能、项目攻坚”思路,推动“特色委员工作室+镇村”结对,建立镇村“需求清单”、委员“资源图谱”、联动“项目清单”等三张清单,配套“履职积分+群众评议”评价体系,形成“需求发现—资源匹配—项目落地—效果评估”闭环。推动本地商协会积极参与“会长牵手第一书记,同心共助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整合资金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拓展市场销路等方面优势,通过帮助结对村找准方向、培育主体、打响品牌,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皋市政协将持续深化“履职服务矩阵”建设,不断探索界别赋能新路径,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政协答卷”,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贡献更大力量。(文/陈小燕 刘霞 图/邱宇)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