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妈妈”时隔14年再赴伊犁看望“哈萨克族干儿子”
2025-06-30 17:19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不久前,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成晓燕来到新疆伊宁县,参加第二天举行的“基层妇产科诊疗技术推广及规范化应用学习班”。时隔14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成晓燕第一时间前往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看望自己的哈萨克族干儿子——叶尔加那提。

2010年12月,作为第七批南通援疆工作组医疗领队的成晓燕,来到新疆任伊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援疆期间,成晓燕和团队成员共接诊患者1000余人次;完成会诊共60余例;主持和参加各类手术270例;抢救危重病人14人次;巡回医疗义诊20余次。通过不懈努力,伊宁县人民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哈萨克族的努力夏提和叶尔加那提,就是成晓燕成功救治的一对母子。

2011年,第七批南通援疆工作组医疗队合影

2011年4月27日凌晨3点多,成晓燕被值班医生的电话惊醒:“刚刚住院的产妇努力夏提突然出现难产迹象,情况危急!”成晓燕立即奔向产科病房,路上电话通知援疆医疗组成员——时任伊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的张建锋和伊宁县中医院心内科的马鑫参与急救。

当时37岁的努力夏提已经陷入昏迷,腹中胎儿危在旦夕。成晓燕快速了解病史,凭经验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急性左心衰竭,胎盘早剥,这是产科危急重症,极易导致孕产妇死亡。“当时她的丈夫就急得蹲在墙角上,我就跟他交代,必须手术,不手术两条人命肯定就没了。”

救人要紧!成晓燕没有多想,戴上手套就上了手术台。援疆专家张建锋熟练地完成麻醉。仅用了五分钟,胎儿被顺利取出。看到胎儿还有生命迹象,成晓燕轻拍孩子的屁股,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蹲在手术室外的托合塔尔看到妻儿平安获救,喜极而泣,用不熟练的汉语直道“谢谢!谢谢!”一周后,母子顺利康复出院。

母亲是否健康,孩子有没有因为缺氧导致后遗症,成晓燕的心中一直牵挂着这对母子。如今的叶尔加那提,读七年级,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十,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努力夏提回忆道,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她正在照看儿子,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竟然是成医生!只是她的模样很是狼狈:鞋子上全是泥巴,衣服被汗湿透了,刘海也粘在额头上!成晓燕说:“努力夏提家住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我们驱车赶到那里,才知道他们去了夏季牧场居住,要翻山到另一面才能找到他们。我们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这一家人。”

2011年,成晓燕看望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哈族的努力夏提母子

“手术后母子看上去都很平安,但作为医生我们清楚,孩子会有3个月的脑瘫潜伏期,得给孩子做个测试鉴定。”成晓燕仔细查看后终于放心了,不停逗弄着可爱的孩子。“这孩子一见我就笑个不停,跟我真是有缘。我就问他爸爸妈妈,能否认他当干儿子?”努力夏提笑得合不拢嘴,直点头。

结束援疆任务前,成晓燕特意去看望一岁的叶尔加那提。当孩子坐在她的膝上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她微笑,她也幸福地笑了,那一刻让她对医生的责任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成晓燕说:“我为有这段母子亲情而异常感动,我为有这段援疆经历而无比自豪,这一笔精神财富珍贵无比!”

2011年,成晓燕和干儿子叶尔加那提一起读童话书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成晓燕总是要买上一堆孩子喜欢的玩具、图书和漂亮衣服寄给叶尔加那提,希望他记得自己有个汉族妈妈。

6月的伊犁,阳光正暖,薰衣草的香气在风中浮动。成晓燕望着眼前的哈萨克族少年,眼眶微微发烫,那个自己接生的小婴儿,如今已是身姿挺拔。

如今的叶尔加那提

“成医生,当年您沾着泥巴进家门的样子,我一辈子忘不掉。”努力夏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现在县里医院有了新的产科大楼,我家隔壁的姑娘都去那里生孩子,都说医术跟您一样好。”

风掀起成晓燕的衣角,她望着校园围墙上“中华民族一家亲”标语,又看向眼前两张相似的笑脸——母亲的皱纹里盛着岁月,少年的眼睛里闪着星光。成晓燕说:“援疆,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但看到农牧民得到医治和帮助后真诚的微笑,看到各族群众对我们投来友爱、信任的目光,我们全部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及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当地医院的同行,是留给我们的第二故乡伊宁县最长久的援疆!”

夕阳把几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成一幅温暖的画。不远处,伊犁河水依旧奔涌,却比记忆中更清澈、更欢腾——就像这片土地上,那些跨越民族、跨越山海的爱,正随着岁月的流淌,愈发深厚,愈发绵长。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