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狼山!“苏超”顶流IP来了
2025-06-25 15:1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天地造化,以狼为名。江委海端,只此狼山。

  “苏超”激战正酣,高歌猛进的南通队引发热议——他们为何以狼作徽?

  今天,我们带您攀上南通地标——狼山,揭秘这幅属于南通人的“狼图腾”。

  江海俊山

  万里长江奔腾入海,行至下游南通段,折向东南,江面开阔。

  大江北岸,五座小山在千里沃野上次第耸峙,其中最为挺拔者,便是狼山。

  千万年洲陆涨沉,狼山先于江海平原从波涛万顷中探出身躯。她是长江入海前最后一座山,襟江衽海,遗世独立。

  山腰绝壁处,有亭曰“望江”。亭如其名,极目远眺,大江浩荡。其后过苍莽林木,登最高处大观台,眼帘豁然开朗。但见支云宝塔屹立,江流如练,东西四山迤逦。山寺门前有联云:“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诚哉斯言!

  此情此境,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最是胸涌波涛者首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北宋年间的一个春天,王安石登顶此山,眼前雪浪拍天,罡风浩荡,脚下是江似海,顿觉内心澄静,一切宦海沉浮、功名利禄瞬间抛诸脑后。凝思片刻,纵笔写下《狼山观海》一诗。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江海交接处的壮丽景象引发诗人的奇幻想象——“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一句,更成千古一叹。其格局之博大,意境之高远,后世得到无数响应。您若上一回狼山,也定能与王荆公真正共情。

  临绝顶,天舒气朗,这种宏阔意境,也让南通涵养了江海逐浪的精神,南通人拥有了放眼世界的襟怀。不管您来自天南地北,所有登临狼山的人,都会在那一瞬间释然顿悟人生壮阔,深感不虚此行。

  神话仙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海拔百余米的狼山,释道渊源深厚。

  “狼山”之名最初见于古籍,普遍公认始于南朝道家名士陶弘景《真诰·稽神枢》所记“狼五山在海中”之语。

  记录鉴真东渡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则载“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寺,乘舟下至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

  南通民间则有另一番传说。一说山形似狼,二传山中有白狼。

  古时候狼山被白狼精占据,危害生灵。唐代高僧僧伽来到狼山,向白狼精商借一衲之地修行。白狼精心想袈裟能有多大?便毫不在意地答应了。未料僧伽运起法术,刹那间金光万丈,袈裟越变越大,转眼笼罩全山。白狼说,您是菩萨化身,我的善根远远不及,应该离开。僧伽说,一切从缘而来,你在此山修炼了几百年,就将名字留下来吧!故得名“狼山”。

  白狼真伪存疑,僧伽确有其人。现在的狼山广教寺,便是龙袍加身大圣菩萨僧伽的修身之地,也是汉传佛教大势至菩萨的唯一道场。而狼山,也被誉为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登山祈福还愿的善男信女终年络绎不绝。

  人文慧山

  狼山亦是文人乐于描绘的诗意画卷。

  在王观眼中,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在米芾笔下,她当数江海“第一山”;

  文天祥赞曰“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

  郑板桥题写“十指成林”匾额;

  吴昌硕留下“大、小磊落矶”的铭文石刻;

  现代文人峻青、余秋雨等则有游记《狼山铭》《狼山脚下》传世。

  亦有仁人志士魂归于此。

  “初唐四杰”骆宾王、南宋将军金应、辛亥烈士白雅雨、朝鲜爱国诗人金沧江等于此安息。

  清末状元实业家、南通一代先贤张謇先生长眠于东离狼山不远处,墓旁不少树木为其亲手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狼山西北不远处的马鞍山上,则有一座虞楼,系张謇先生1921年所建。当年张謇前往常熟虞山拜谒恩师翁同龢墓,隔江望见南通五山,心生一念。回到家乡后,张謇即在马鞍山迎江一侧的山上建造一幢二层山楼。登楼观江,云雾中隐约可见对岸的虞山,张謇遂命名为“虞楼”,以此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

  四季春山

  狼山之魅,怎能少了她风情万种的四季变幻。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对了,这几日晴雨交织,我们在一个漫天火烧云的傍晚,拍到了一襟豪情晚照。

  趁着“苏超”东风,请您来南通!登狼山,望得到江海,触得到绿意,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拥有无尽的诗与远方。


标签:
责编:郭玲玲